白碧龙诗歌老人礼赞人生黄河新闻网

怎样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编者按:为迎接祖国70华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展示建国70年来山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根据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要求,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委网信办宣传计划,由山西省委网信办指导,黄河新闻网将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寻找共和国同龄人主题宣传报道活动。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寻找70位共和国的同龄人。通过讲述他们70年来个人经历、难忘记忆等内容,来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书写人生之美、抒发家国情怀。

黄河新闻网朔州讯(记者郑斌)年8月21日上午,本网记者驱车六十华里,到了朔城区南榆林乡寺台村,见到了朔州诗词协会会员,被誉为“紫荆山下一枝笔”的白碧龙老先生,并对他老多年来坚持诗歌创作,不懈为网络报刊写作的事迹进行了专访。

白碧龙老先生

“我是对共产党感恩的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一边说他的过往人生,一边谈论他的诗歌灵感来源,“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年在南榆林乡农中毕业后,先后在村里当过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年1月参加了供销社工作,在基层供销社当过售货员、会计、主任,在朔城区供销联社当过材料员。我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是共产党让我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新社会给了我的一切。多年来,我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诗歌的创作水平,用诗歌热情讴歌新生活,赞美新时代。先后在朔县人民广播站、《朔县群众文化》、《新雁》、《雁北报》、《朔州日报》、《朔州诗雨》、《山西供销合作报》、等省市区广播、报纸、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和诗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见证了共和国繁荣的日新月异。知民情,了民意。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满腔赤诚。”

望着白老先生满面沧桑的脸庞,倾听着他那热情漾溢的讲话,我们的思绪跟随他的诗歌走进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激情岁月……“雪花飘,北风啸。天寒地冻人沸腾啊!社社队队村来早。是啊,学大寨会议的喜报,咱这半川山家喻户哓。战天斗地学大寨啊!谁心中的火苗不冲天烧......”这首《公社春来早》诗歌,发表在《朔县文艺》年第一期,展现了当时南榆林乡各村农业学大寨的热烈场面。“一根扁担颤悠悠,两个箩筐齐装满,春风徐徐伴歌声,山乡走来货郎担。科学种田夺高产,测土施肥我承办。信息资料金不换,服务上门做宣传......年8月20日,发表在《山西供销合作报》上的这首《山村货郎担》诗歌,形像生动地展现了基层供销社改革转换机制,员工送货下乡服务便民的良好风貌。“二月风自南方,吹过古城野外。跨江穿山密林去,再转回湖泊大海。微微徐徐,直把乾坤充满,分明神州春早来。苍茫大地披彩霞,崇山峻岭着青色。长江上千船万舟齐竞发,原野中马欢羊咋。明媚春光賴春风,绿浓了垄麦,红透了山花。暗枊睁眼,傲梅开腮。荡尽了,积年尘埃与泥沙,装点了,锦绣江山美如画……”年10月22日,发表在《山西供销合作报》上的这首《二月风》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歌颂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给祖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景象。“白花花的石头,影影的沟,第二村就在那沟里头。三十里山路立又徒,一辈子没见过汽车走。七八户人家二十几口,祖祖辈辈住在那山沟沟。毛庵庵房子傍崖崖修,一进门就是那冷炕头。两山夾着一条沟,流云遮住日公公的眸。巴掌大的土地不用牛,春播秋收背篓篓……”年11月1日,发表在《朔州诗雨》上的《深山里的呼唤》这首诗歌,以陝北信天游的形式,表达出当年朔城区南榆林乡第二村村民过着无电缺水的艰辛生活和他们日夜渴望走出大山,早日过上光明富裕生活的期盼。“我经常漫步在朔州市区的街道,两眼惊喜,掩饰不住内心的欢笑。建市二十二年,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在阳光沐浴下直插云宵。人夸道,塞上明珠风景妖娆。光说市区中心这条道,市文化活动中心歌声妙。汉墓博物馆、医院、宾馆与学校,新闻大楼、体育馆、民福立交桥….竞相辉映,人来人往涌春潮。我有时专门乘座那各路公交,尽情浏览观光市区的美好风貌。条条线路又宽又平,商店宾馆、饭店歌厅人欢跃,片片园区,绿荫遮被尽花草。我曾单独到旧城和市郊观瞧,用记忆的相机把折迁改造的画图记牢。在棚户区旧址上栋栋高楼拔地起,安居工程进度快质量高。平民百姓,搬进新居乐得抿嘴笑……”年8月27日,发表在《朔州日报》上的这首《朔州人气独好》诗歌,朗朗上口、妙笔生花,是对朔州“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极好点赞。

白碧龙老先生在生活中对熟悉的人也往往用诗词表达亲情和敬意。《我的妈》表达了他对母亲的辛苦劳作的感动和感激之情,让人读了感人泪下。“春日里,卷地西风刮,飞石又走沙.那是谁,南上北下?烂衣破袜,浑身泥巴。啊,那是我妈!春荒不接粮短缺。挖菜充饥为了个家......冬日里,满地一场雪,寒风冲脸刮,那是谁,手推碾呀?抹黑推拉,来回上下,他正在把面压。啊,那是我妈!加工口粮早忙活,拼死苦干为了个家。《英雄血染黄土堰》表达了他对南榆林西村村医赵君,因出诊不幸发生车祸去世的哀思。“冶病送医,青山踏遍,救死扶伤四十年。春风不解百姓愿,偏叫好人离人间。红花落泪,黄芪哽咽,村民有病谁来解?一场车祸终未醒,英雄血染黄土堰”。《安英爱拜大年》以新编二人台小戏形式,歌颂了寺台村党支部书记安英爱亲民爱民的生动亊迹。“腊月将尽风雪天,安英爱给贫困户拜早年。扛着靣,拿着钱。叫大婶,唤大爷。乃司一呦咳,直乐得那男女老少喜开颜。

过了初一初二三,安英爱在村里边拜大年。五保户,老党员。孤寡人,伤病残。乃司一呦咳,党送温暖让人心里比蜜甜。正月十五元宵节,秧歌队的锣鼓镲闹翻天。安英爱,扭在前。闹红火,人一片。乃司一呦咳,干群同心纵情欢跳乐无边。乃司一呦咳,好支书你就是我们奔小康的领头雁,乃司一呦咳。”作品诙谐,幽黙,通俗好唱,充满正能量。

年白碧龙老先生年满退休回村后,本可轻松潇洒安度晚年。但他劳动人民的本职没有变,毅然接过了老父亲的犁锄和妻子并肩忙碌在地头田间。春种劳作多挥汗,秋收喜看又丰年。闲暇之余,他坚持学习、坚持诗歌创作的精神没有变。每到人定夜静的时候,只见他灯下上网敲键盘。敲文择句出新篇。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有:《我爱这块黄土地》“我爱这块黄土地,任谁劝说不想离。风雨伴我度年华,日月与我共忧喜。家住茅屋旧土壁,睡惯热炕铺茭席。年过花甲腰板壮,勤劳练就好身体......我爱这块黄土地,祖宗的基业不能弃。生我养我寺台村,我心永远热爱你。展望这块黄土地,紫气葱隆生麟麒。建设这块黄土地,跨马扬鞭不停蹄。”有《锄禾归来》“锄禾归来披斜阳,喜看五谷苗全旺。烟火树声渐渐近,清风一缕送饭香。”有《四十年做诗人》“家住农村,学诗歌一身。芧屋里,歌如倾。偶学平仄声调,兴来高歌行云。新诗旧体无数,不负辛勤。每日秉烛达旦,咬文嚼字夜销魂。四十年,做诗人,老来遍求知音,日夜诗歌新。一生不懈怠,春蚕织锦。”从这些诗歌激情扬溢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白老先生爱劳动爱生活爱学习的精神面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白碧龙老先生热爱社会,兴致广泛。博学多才,爱好多样。打开百度,白碧龙搜索。我们在其诗歌唱天下、白碧龙杂谈和中国网络诗歌等网页里惊奇的发现,他还有小说和散文等其它类型的不少作品。这些诗文有描写山川地理的,如:《歌唱紫荆山》,《紫荆山好游处》《桃花红来杏花白》等、有点赞英模的,如:《好党员安英爱》,《好村官朱文兰》,《有个好人叫赵亮》等。有悼念伟人的,如:《不落的太阳照千秋》,《悼总理》,《泪洒江天化春雨》等。有抒情咏志的,如:《紫荆山放歌》,《路》、《不尽的思念》,《六十三岁不觉老》等。有歌颂新时代、新农村的,如:《朔县在飞跃》,《家乡变新貌》,《新朔州》、《朔州古城墙公园漫步》,《闹元宵》,《寺台村的早晨》,《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光明》等。有缅怀古人的,如:《王昭君》,《水泊梁山扈三娘赞》,《朔州自古多神将》等。有为诗友点评点赞的,如:给《中国诗词》吧主南山小院,《谢南山小院吧主》,《好一首,清平,我们去踏青》二首,给《朔州诗雨》总编庄满,《喜得先生多帮助》一首,给朔州作协副主席边云芳,《巧夺天工悬空村》一首等。有描述时分节令的,如:《元旦》,《贺新年》,《贺新春》,《正月十五闹元霄》,《庆端阳》《十五的月亮》等。有记述雨雪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如:《春夜喜雨》,《春雪》、《秋雨》,《沙尘暴》、《晚来的秋雨》,《自然灾害何其多》,《雪中呤》等。有歌颂共产党赞美祖国的,如:《十四大是灯塔》、《十八大报告指路灯》,《太阳照亮桑干河》,《两会精神如日照》,《跟党前进跨战马》等。有强军卫国的,如:《望南海》,《战士歌》,《看我航空兵天下谁能敌》,《保我领海领土》,《挥长戈扬我神武》等等诸多不一而举。

浏览白老先生的博客,犹如步入诗歌的殿堂。字字珠玑放豪光,首首新奇正能量。门类齐全,丰富多彩。如珍似宝,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是诗歌的海洋,记述着旗帜的光芒。这里是时代的画册,闪烁着新人新亊的辉煌。这里有高山流水,田园风光。这里有儿时的记忆,神化与梦想。这里有爱情的故亊,男女的忧伤。这里有时代楷模,尊老敬孝的榜样。这里有对新人新风的点赞,对丑恶邪顽的批判。这里有对亲人的哀思,对朋友的想念。盛世小康风土情,沙场点兵走惊雷......诗情画意,展现了时代的步阀,记述了共和国的成长。

白碧龙老先生虽然年近七旬,但他埋头学习,坚持诗歌创作的劲头不减当年。离别时,他表示要继续克苦钻研诗歌创作技巧,努力提高诗歌貭量。高举旗帜,唱响主炫律。助力新时代,助力社会主义祖国全面建成小康。我们期待着在今后的日子里,白碧龙老先生有更多的杰作与我们见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