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曲《审录》录音:薛九英
审录唱词
一
曲一(酒曲调)
梦思思儿常想,
泪珠儿滚胸膛。
闷坐在庭前,
哭断肝肠。
猛想起王金龙三哥哥,
失落在何方。
曲二(太平年调)
王金龙,上了南京,
皇榜点中了进士官。
一步身荣把官坐,
点下了山西做大巡。
曲三(梅花落)
传板儿传在一个洪洞县,
紧闭上公馆挂彩花。
布政两院接下马,
府道州县紧伺应。
曲四(五花腔)
王金龙在洪桐身坐察院,
见许多文武官参拜大巡。
点三军盘仓库设了公案,
有二位府道官参在两边。
将招牌悬挂在辕门以外,
要告知军与民都得知情。
大小的衙门同审理,
高官高名一般同。
有什么冤枉事尽管告,只管诉,
一件件的案子要断分明。
曲五(钉缸调)
王金龙,坐察院,
见许多状子在公案。
慌忙来把状子看,
见一个状子好伤惨。
曲四(五花腔)
我只说苏三儿归河南,
全不知她洪洞小县受磨难。
开言我再把狱官叫,
叫狱官,唤禁子,
你与我在南牢九监快提苏三。
二
曲六(对莲花)
大老爷的提牌急忙忙往下传,
南牢九监要提苏三,
奉了大人的命,
监中取苏三,
把苏三一提提出监门外。
曲七(苦莲花)
忽听得监中闹了一声喧,
小苏三胆战心儿寒,
迈开金莲走,
行步到大街,
又见那客商买卖闹喧喧。
曲八(步步紧)
苏三跪在了当街呀,
祷告上来往的客商呀。
有人上了南京呀,
将书捎给我王三呀。
(梅尾)就说是我苏三儿洪洞小县身有难,
他搭救小妹妹活命儿还。
曲九(一串铃)
早来上三天能相见,
迟来上五日不得相逢。
假若你念起咱夫妻情,
洪桐县搭救我玉堂春。
假若你不念咱夫妻恩,
稳坐上南京你不要动身。
三
曲三(梅花落)
一把扇儿两分开,
扇面上又写字两行。
曲十(相思调)
一面写的是相思害,
一面又写害相思。
奴害相思你不知,
奴害相思为谁来,
奴害相思为你来。
曲十一(鲜花调)
苏三说一声,
人役们你是听,
你们今天把我饶讼,
将书捎给知心人,
迟两天再审问。
曲十二(垂金扇)
提牌呀大老爷传出令,
这是新官才上任,
那事是不能行。
曲十一(鲜花调)
奴家好伤心,
眼泪碎纷纷,
这是新官接诉讼,
提出见了这口供,
奴家的命难存。
曲十二(垂金扇)
提牌拿差要起身,
再盛一阵误了时辰,
要我们顶罪人。
曲十一(鲜花调)
奴家枉操心,
三哥哥无良心,
三百两银子送你上南京,
你在南京大功成,
叫奴家两头空。
曲十二(垂金扇)
叫一声苏三听一声,
杀人的状子救命的官,
谁知道怎么办。
曲十一(鲜花调)
走路快如风,
到了察院门,
三班人役喝堂一声,
大老爷推开转扇门,
人役们紧伺应。
曲七(苦莲花)
叹了声苏三太得薄命,
可恨那三哥哥太的狠心。
你贪了红颜女,
忘了奴的恩,
相思病害的小奴实难撑。
叫了一声三哥哥你在那里
心儿里想你又还恨你,
有心要咒你,
恐怕咒坏你,
天儿呀,
天大的愁来心格尖尖挂。
曲九(一串铃)
月儿弯弯照九州,
富人家欢乐奴忧愁。
三哥哥失落在何方地,
家撇下苏三无人照应。
四
曲六(对莲花)
三班人役一声喊,
连喊声苏三快进察院,
迈开金莲走,
行步到察院,
大老爷他早坐在公堂上,
府道官儿陪在两边。
执法的皂隶站了两行,
提刀的刽子手面赛五阎君,
惊木一声魂飘荡,
枷棍、拶子就在丹墀里放,
小苏三如同进了阎罗帐。
曲七(苦莲花)
三班人役喊过虎威,
见一位女子跪在堂前,
苏三跪公堂,
按院细端详,
见苏三瘦得不像人模样,
不由我王金龙痛断肝肠。
曲八(步步紧)
王金龙一见苏三呀,
泪珠滴滴不干呀。
身上衣衫烂缕呀,
容貌不像从前呀。
羊肉包儿你嫌膻呀,
粗谷米淡饭你就餐呀。
绫罗彩缎你穿呀,
土布衣衫露肩呀。
三间房儿你嫌小呀,
南牢九监你安身呀。
(梅尾)见苏三不由叫人肝肠断。
五
曲六(对莲花)
王金龙,便开言,
叫了一声苏三你听我言。
有什么冤枉情,
按实诉上前,
从今后再不要把口供变,
冤枉的事给你从头断。
曲八(步步紧)
苏三往上跪了半步呀,
口称大老爷青天呀。
这宗官司你审明呀,
步步还有高升呀。
这宗官司不明呀,
连累小女子受难呀。
小女子生在娼门呀,
每日里接应客官呀。
南京上来他公子呀,
他名就叫王三呀。
(梅尾)他与奴五百年前缘法儿重,
他与奴梳妆里成妻人。
曲四(五花腔)
七岁上卖进了杏花院,
渐渐长大十六春。
丝弦琵琶都学通,
道情小曲唱上来。
南京里上来他公子呀,
他的那名儿就叫王三。
他见奴生的容貌好,颜色重,
才把奴掏银钱买做妻人。
我二人相亲相爱缘法重,
同床共眠二三春。
我二人上床来夫妻相会,
我二人下床来兄妹相称。
我叫他公子是三哥哥,
他叫奴是玉堂春妹妹小娇亲。
曲十(跌落金钱调)
他为奴花银子三担六斗,
杏花院修下一处梳妆楼。
前庭后院是三哥哥修,
当院里修下一处玩月楼。
他见奴手下无人使,
买了丫环翠兰并翠英。
他为奴将银子都花尽,
老婊儿狠心赶出门。
一来是三哥哥该遭败运,
路石坡遇见了四个贼人。
将儒巾兰衫都剥尽,
三哥哥得病在关王庙中。
金花儿报信奴知情,
急求告老婊儿放我探病。
手帕里包银子三百两,
关王庙会一会我的亲人。
金花儿前面引了路,
小苏三随后紧相跟。
行步儿来在关王庙中,
三哥哥得病实实沉重。
头不抬来眼不睁,
叫十声,九不应。
(苦莲尾)奴不嫌他的脏,
也不嫌他的赖。
搂抱在怀中,
口对口儿又把药儿送。
奴不嫌他黑,
奴不嫌他脏。
轻轻搂抱怀,
口对口儿取殷勤。
曲四(五花腔)
哭了声三哥哥叫我心痛,
手拖住手儿大放悲声。
哭一声有情义的三哥哥,
今日里分离何日相逢。
单等着皇榜中了头名,
千万莫要忘了我玉堂春。
我送你白银有斤两,
打发你三哥哥上南京。
曲十三(跌断桥)
二人把誓盟,
对天许终身,
你呀不能背奴娶妻房,
我也再不能另从人。
谁若或有二心,
苍天有报应,
但愿你能早回早相逢,
白头到老伴终生。
曲七(苦莲花)
送夫儿送在十里长亭,
难舍难离又难分,
妻儿望着夫,
夫儿望着妻,
两眼儿不住的泪纷纷。
六
曲六(对莲花)
打发你三哥哥上了南京,
老婊儿逼奴另从人,
为娘恩养你,
不与娘挣钱,
总不如把你买了娘省心。
老婊逼奴另从人,
骂了一声苏三你胆大欺心,
再三不肯从,
拷打奴的身,
万般无奈才嫁了沈洪。
洪洞县来了一位客官,
姓沈名洪字叫万三,
花银子三百两,
老婊心喜欢,
她把奴一卖卖在洪洞县。
曲八(步步紧)
老婊把奴卖于沈洪呀,
来在这洪洞小县呀。
白日他高楼饮酒玩耍呀,
到夜晚同床共眠调情呀。
他家有妻皮氏呀,
本是咬家的泼妇呀。
隔壁盛了一个赵监生,
他二人本是通奸呀。
王婆子三人打盘定计呀,
要害小女子苏三呀。
买了地生母一包呀,
下在乌茶子内边呀。
清晨丫环端上楼来送茶呀,
小女子梳妆未完呀。
沈洪用茶一口呀,
七窍喷血通红呀。
未过一个时辰呀,
沈洪命丧黄泉呀。
皮氏诬赖人命呀,
手拖手儿见官呀。
知县问了一堂呀,
并无小女子相干呀。
赵监生一听着忙呀,
花了银子一千呀。
知县吃银子八百呀,
二百衙里衙外打点呀。
第二日赶早过堂呀,
小女子官司大变呀。
屈打成招定罪呀,
收在南牢九监呀。
白日里受罪还罢呀,
到夜晚受罪难言呀。
(梅尾)告只告,告只告,
贪赃枉法的王知县,
吃银子好人问在死罪里。
曲四(五花腔)
你休忙,你休慌,
本院心中有主张。
按院我坐在了公堂上,
我与你苏三审清这冤枉。
曲六(对莲花)
二位年兄都想情理,
苏三的诉状实实冤屈,
可恼赵监生,
知县更可恨。
吃银子好人问在死罪里。
二位年兄都请回去,
我这里退堂细细审理,
吩咐众堂官,
院门快紧闭,
将犯人与我带在二堂里。
七
曲六(对莲花)
王金龙我便开言,
叫一声苏三小妹妹,
你只抬头看,
我是那王三官,
全不知苦命的妹妹流落这里,
险些儿害得妹妹命丧黄泉。
小苏三抬头观仔细,
叫了一声王金龙奴的亲哥哥,
老天睁了眼,
我死里逃生回,
全不料今生还能见上哥哥的面,
咱二人相会好象在梦里。
小妹妹你快揩干眼泪,
我与你仇报来冤报冤:
杀了赵监生,
斩了王知县,
要扫除世上的贪官污吏。
再将那老婊儿收在监里,
王婆子千里路上充军去,
洪洞皮氏女,
叫她骑木驴,
千刀万剐扔在荒野地,
叫那些坏心人不敢胡为。
曲七(苦莲花)
叫一声救命的三哥哥,
听妹妹细细对你言,
自从离别后,
终日想念你,
相思病害得奴家肝肠儿断。
曲十(相思调)
奴害相思为谁来,为谁来,
奴害相思为你来。
曲六(对莲花)
一更里想你灯儿不明,
二更里想你不想安身,
三更里想你睡不着觉,
四更里想你想得泪格淋淋,
五更里想你想到大天明。
曲八(步步紧)
自从卖给沈洪呀,
来到洪洞小县呀。
睡梦里儿想你呀,
走走溜溜想你呀。
站着身儿想你呀,
坐下还是想你呀。
白日里想你掩容呀,
到夜晚想你难受呀。
头发稍稍想你呀,
乌绫子手帕难拢呀。
头发根根想你呀,
红头绳儿难扎呀。
脑瓜皮皮想你呀,
象牙梳儿难刮呀。
眉毛圪堵想你呀,
想得愁眉不展呀。
两个眼窝想你呀,
看不上哥哥的人样呀。
两只耳朵想你呀,
一对金环难戴呀。
耳朵梢梢想你呀,
听不见哥哥的说话呀。
耳朵门门想你呀,
听不清哥哥的言语呀。
两个脸蛋想你呀,
扬州的银粉难擦呀。
鼻窟窿儿想你呀,
闻不见山珍海味呀。
樱桃小口想你呀,
亲不上哥哥的嘴儿呀。
口唇皮皮想你呀,
苏州的胭脂难点呀。
糯米牙儿想你呀,
咬不动大米干饭呀。
舌头尖尖想你呀,
吃不着酸甜苦辣呀。
喉咙掌掌想你呀,
水米茶饭难咽呀。
肩膀圪堵想你呀,
象牙担儿难担呀。
两条胳膊想你呀,
没有哥哥你来搀呀。
胳膊弯弯想你呀,
无人同床共眠呀。
两个奶头想你呀,
一股一股流水呀。
杨柳细腰想你呀,
没有哥哥你来扶呀。
两条大腿想你呀,
人前大众难立呀。
大腿面面想你呀,
扎花绣裤难穿呀。
三寸金莲想你呀,
红洋缎绣鞋难穿呀。
还有个东西想你呀,
口儿里实在难说呀。
浑身上下想你呀,
盼哥哥早到面前呀。
(梅尾)想你呀,想你呀,
想得妹妹浑身身乏。
想你呀,想你呀,
相思病害得奴家实难过。
从此后,
哥哥呀,妹妹呀,
再也不要活分离。
咱夫妻二人呀,
美美满满,幸幸福福,
说说笑笑,欢欢喜喜,
快快乐乐,恩恩爱爱,
好好过上一百年。
曲一(酒曲调)
夫妻俩相会在洪洞小县,
叫一声苏三儿,
你把心放宽,
但等上今日天明了,
仇报仇来冤报冤。
一、《审录》的发现
《审录》是流传在陕北子洲、子长、绥、米地区的一部大型套曲。这部唱曲,是我在收集整理陕北民歌时偶然发掘到的。
年夏,我去子洲县老君殿镇,找到当时年已64岁的老民歌手高忠山老人。他给我演唱了近两小时的民歌。其中唱到《审录》这部套曲,长达一个多小时。
我曾听到过不少艺人唱《审录》,但从前听到的只是一星半点、三句两句,或一段两段。完整的《审录》唱的究竟是什么,是怎样唱的?我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常常引为憾事,以为它早已失传。我如获至宝,打开录音机乱忙活了好一阵子,便打道回府。
高忠山是一直活跃在乡间的老艺人。每逢春节,他就被当地各村社邀请去闹秧歌、当伞头。他的好些歌舞技艺是由他的养父高树林(外号高老麻)传授给他的。高老麻当年在当地是很有影响的人物,曾因反对清政府的横征暴敛,率领当地民众抗粮抗税,被清涧县衙逮捕入狱。清涧、子洲县志均有记载,老君殿镇封家岔路口亦有碑石铭记。
子洲县志在页人物篇中作了如下简介:
高树林(~),本县何家集乡峁底里村人。因其身矮而胖,乡人送他绰号“老麻”。先后任子洲县参议会第一届、第二届参议员,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三届候补参议员。
树林刚毅方正,重义轻财,聪颖机智,能唱善讲。民国初年清涧县收羊圈税,对此群众强烈反对。民国八年()有个叫王明的人来到老君殿收羊圈税,白拿走一位农民的几斤猪肉。树林带领群众和王明讲理要钱,但王明出言不逊,满嘴胡言,树林用计将他哄到后街让群众团团围住,农民崔志才拿牛鞭将王明右眼珠挖落在地。为此树林被押到清涧县衙,受尽各种毒刑拷打。但他若无其事,刑停即唱。一次他在狱中唱《审录》,让县太太听得入了迷,于是就将其偷偷接出监狱请到家中,听其演唱。树林乘机将同案崔书匠也叫来给太太说书算命,更使她开心欢悦,后经县官太太说情将他二人放回。
高忠山老人说,他演唱的《审录》还记得不够全,不够完整,但这已是目前能听到的最完整的《审录》了,在陕北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的。
二、《审录》的故事梗概
《审录》演唱的是妓女苏三(玉堂春)与贵公子王金龙之间的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此曲目取材于明人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载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故事梗概为:明代名妓苏三(玉堂春)结识贵公子王金龙,誓偕白头。王久居妓院,床头金尽,被鸨母逐出,落魄街头。后又被强人所劫,病于关王庙中。苏三闻讯,前往相会,并赠银助其返回故乡南京。王走后,苏三拒绝接客,被卖于山西富商沈洪为妾。沈妻皮氏素与赵监生通奸,将沈毒死,反诬苏三谋害亲夫。洪洞知县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这时,王金龙赴试得中进士,授山西巡按,调审此案。他与府、道官员三堂会审,在公堂与苏三相遇。苏三由此得以平反冤狱,并与王金龙团聚。
《审录》套曲,主要以苏三在公堂上的自述为主线,在故事的讲述中运用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自然而生动地反映了下层妇女被摧残蹂躏的悲惨境遇及苏三对王金龙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演唱长达一小时之久的大型套曲,在陕北殊属罕见。
三、《审录》的演唱形式
据艺人们讲,《审录》在各种场合均可演唱。
第一种形式是“干唱”,艺人们说是“干货”。所谓干唱,就是艺人在演唱时没有任何伴奏乐器加入,由艺人随意演唱。“干唱”多见于饮酒猜拳中的罚唱,输者除罚酒之外,还要演唱其中段落。
第二种形式是“走唱”,艺人们说这是“半干半湿”。所谓走唱,就是运用陕北“打连厢”的形式进行演唱。这种形式大多在春节的秧歌场中,利用秧歌队的鼓、镲作伴奏进行表演。演员二人、四人均可,男女各半。男角头戴草帽圈,身着战裙,手持三才板、浑身响;女角(过去一般由男人装扮)包头贴鬓,身着彩衣彩裙,手持彩绸彩扇,或莲花落、四片瓦(每人只一件)。演出时演员可以边打边扭,边走秧歌场面边演唱;或由另一个专唱,其他演员或观众接后音、唱衬词。但用这种形式来演唱,只能抽唱其中部分唱段。
第三种形式是“彩唱”,艺人们说这是“压板凳”,或曰“带丝弦”。
演出时,演员一人清唱或男女两人分角拆唱。演员可以手持一件小击乐,男角可以持四片瓦或莲花落,女角可以持彩绸、彩扇、三才板、四片瓦或板鼓等,同时作生、旦的彩扮。演员多是站唱,并作简单的动作表演。参加伴奏的乐器有笛子(竹笛)或管子、四胡(或二胡)、三弦(或扬琴)等的。而伴奏者同时接后音、唱衬词。
这种演出形式多见于过去的道情戏班。《审录》是作为一段折子进行演唱的,但并没有形成戏曲。这种彩唱的演出形式,是《审录》的正式表演形式,它可以从头至尾完整地演唱全部套曲。是表演与演唱的完整结合。
这里要说明的是:《审录》可以在秧歌中演唱,但它不是秧歌词。秧歌词没有这样的长度,即使最长的秧歌词也只不过二三十句。秧歌词一般没有故事情节,秧歌中也没有如此多变的曲调。至于秧歌剧,那又是另一种表演形式了,它和《审录》完全不同。《审录》也不是“打连厢”。在《审录》中,演唱者不可能像“打连厢”那样手持“浑身响”在场中进行舞蹈表演。
《审录》不是酒曲。因为酒曲中的词大部分是几句祝词或谦词,虽有演唱故事的,也都很短小,更没有见为酒曲作乐队伴奏的。所以,《审录》在饮酒中演唱,只是为乘兴而歌罢了。
笔者在年陕西省华阴县参加省民乐集成收集整理培训会上,见到华阴县的老艺人“白毛”和“黑毛”两个人为大会演唱的华阴曲子,非常优美,动听感人。华阴曲子的演唱形式和陕北说书的形式相似,而陕北说书有说有唱,表演的是大套连篇的故事,华阴曲子只是演唱些短小的故事,且没有说白,这和《审录》的唱法是一样的,只有唱词,没有说白,然而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华阴小曲只是坐唱,《审录》却可以走唱、彩唱。所以,《审录》这种大段连篇、故事完整、唱腔多变的特点,加以演员手持击乐并用以彩唱的表演形式,已经上升为一种完整的、独特的、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
四、《审录》是陕北民间文学的结晶
《审录》具有鲜明的陕北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审录》是用通俗生动的陕北语言来演唱故事的。唱词没有典雅的文句,没有生涩的词句,没有含蓄隐晦的语言,通篇词语通俗易懂,是陕北人最熟悉的词语。
如:“相思病害的小奴实难撑”、“天大的愁来心格尖尖挂”、“两眼儿不住的泪格纷纷”、“你们今天把我绕讼”、“三哥哥病得实实沉重”、“骂了一声苏三你胆大欺心”、“总不如把你卖了娘省心”、“三人打盘定计呀”、“本是咬家的泼妇呀”……
在上面的词语中,“实难撑”、“天大的”、“心格尖尖”、“泪格纷纷”、“饶讼”、“实实”、“胆大欺心”、“总不如”、“省心”、“打盘定计”、“咬家泼妇”等等,都是陕北人很地道的词语。
从语言结构上看,也能说明它是陕北的地道用语。如:
叹了声苏三我太的薄命,
可恨那三哥哥太的狠心。
你贪了红颜女,
忘了奴的恩。
相思病害得小奴实难撑。
叫了一声三哥哥你在哪里,
心儿里想你又还恨你。
有心要咒你,
恐怕咒坏你,
天儿呀,
天大的愁来我心格尖尖挂。
再如:
苏三跪在当街呀,
祷告上来往的客商呀,
有人要上南京呀,
将书捎给我王三呀,
就说是苏三儿洪桐小县身有难,
他搭救小妹妹活命儿还。
早来上三天能想见,
迟来上五日不得相逢。
假若你念起咱夫妻的情,
洪桐县搭救我玉堂春。
假若你不记咱夫妻恩,
稳坐在南京你不要动身。
再如:
行步儿来在关王庙中,
三哥哥病得实实沉重。
头不抬来眼不睁,
叫十声来九没应。
奴不嫌她的脏,
也不嫌他的赖,
搂抱在怀中,
口对口儿把药送。
以上加点的语言,或倒装,或复指,或重叠,都是独特的陕北百姓地地道道的日常用语。其情感真挚、朴实无华,而独具表现魅力。
再看下一段:
二人把誓盟,
对天许终身,
你也不能背奴娶妻房,
我也不能另从人。
谁若或有二心,
苍天有报应,
但愿你能早回早相逢,
白头到老伴终生。
还有:
一更里想你灯儿不明,
二更里想你不想安身,
三更里想你睡不着觉,
四更里想你想得泪格淋淋,
五更里想你想到大天明。
这些语句感情真挚,表现了复杂的心理变化。它们直接坦率、简练明了,是文人学士们所无法编写出来的。
从句式上看,《审录》中的大量句子和句组是陕北信天游的上下对称的句式结构:
羊肉包儿你嫌膻呀;
粗谷米淡饭你就餐呀,
绫罗彩缎你穿呀;
土布衣衫你露肩呀。
三间小房你嫌小呀;
南牢九监你安身呀。
……
又如:
头发稍稍想你呀,
乌绫子手帕难拢呀。
两个眼睛想你呀,
看不上哥哥的人样呀。
两只耳朵想你呀,
一对金环难戴呀。
……
等等等等。
《审录》中的唱词,从用词、语法、句式等语言特色上看,都感情直露、坦率明了、浅显流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词不达意之感,它完全是陕北人民的艺术生活结晶,符合陕北人民的性格。由此可见,《审录》是土生土长的陕北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外地流传进来的文辞唱曲。
五、《审录》音乐是陕北民间音乐的精华
细品《审录》的音乐,悲愤而优雅,娓娓而动人。究其源由,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笔者只能就事论事,作一简单的阐述。
关于《审录》的音乐风格问题,有一说这是山西的风味。不错,像曲四,是运用了晋中梆子中的“五花腔”。我认为,《审录》唱的是山西洪洞县的故事,而陕北文化受山西的影响颇深,陕北的很多曲调(如二人台,信天游,碗碗腔,秧歌调,道情)很难说清它是山西的还是陕北的,这个问题不难理解。陕北沿黄河一线的清涧、延川、绥德、吴堡、子洲、佳县、神木等县,老百姓看的是晋剧,走的多是山西,从生活到艺术本来就两地交融在一起,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已经延续到现今,一部唱曲中出现一些晋剧旋律或用晋剧风格演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但宏观地看《审录》的曲调,略加分析,不难看出还是陕北其他乐种的姊妹篇。
《审录》曲调中全篇音乐的主音是5,是徵调式,即是以5为骨干音而进行音乐旋律的;其调性是以5(Ⅰ)为主音和5的属音2(Ⅴ)、下属音1(Ⅳ)所组成的音列而进行始终。这样的调式调性组成,是陕北多数音乐最普遍、最常见的音列组合。《审录》中5、1、2这三个音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恰恰是陕北民歌的特点。而导音4(Ⅶ)、上中音7(Ⅲ)、下中音3(Ⅵ)、上主音6(Ⅱ)都是不稳定音,它们在旋律行进中趋向于稳定音。我们不妨试唱一下《翻身道情》、《南泥湾》、《绣金匾》、《横山下来游击队》等曲谱,都是以5、1、2为相对稳定音的,这就证明了《审录》是陕北本土的,是土生土长的。即就是曲四所用晋剧中同一调性的五花腔,艺人们随手搬来,运用于自己的演唱之中也是情理之中事。这里要说明的是山西晋中地区艺人唱的《审录》,其音乐风格与此是完全两样的。
六、关于《审录》的九腔十八调之说
艺人们说,《审录》的曲调有九腔十八调,这与陕北说书中的曲调相同。所谓的“九腔”是: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腔、咳咳腔、十三咳腔、迷子腔、二窝子腔、佛腔。所谓的“十八调”是:下盘棋、妈妈糊涂、茉莉花、小放牛、铺地锦、叫面更、寡妇上坟、鸳鸯扣、姑娘、跑关东、打牙牌、钞金扇、茨山、放风筝、游寺、思凡、光棍哭妻、小上坟等。
艺人们所说的“九腔”,是他们演唱时对声音、音色和语气的模仿,是为了增强人物、故事形象的真实性,所采用的对音调语气的模拟;而“十八调”,那是陕北小调的歌曲音乐旋律,是艺人们在演唱时所选用的具体曲调,其中的许多曲调是我们熟悉的。艺人们在演唱时,根据某种“腔”的需要而选取某个曲调。这就是说,“九腔十八调”是一个泛指,它不是具体数,是言称调数之多。所以,艺人们在演唱时,还有用哭腔、女腔、怒腔、忧腔,以及慢句、快句、对句、武句等等的腔调。
曲调又被艺人们称作“调口”。所谓“换调口”,就是换曲调。并不是转调,如不是将C调换成G调那样。
在为《审录》记谱的时候,为了把这些曲调有所区别,更便于研究,我把每个曲调另起了一个俗名。这是需要专门说明的,请读者们注意,不要误以为这些曲牌就是曲调的原名,以给后来的研究以误导。那么,为什么要起这样的俗名,我这里仅作简单的说明:
曲一,俗名“酒曲调”。因为这个曲调是陕北人喝酒时所唱酒曲的帽子句,即起句。它属于苦音酒曲的帽子句,就如秦腔的苦音慢板的头句。
曲二,俗名“太平年”,艺人们也是这么叫的,它的俗名来自歌曲的衬词。
曲三,“梅花落”,是《审录》的主调,是一唱众和的主题调。
曲四,“五花腔”,沿用晋中梆子曲名。
曲五,“钉缸调”。因为过去有个叫做《钉缸》的戏,其中借用了这个曲子。后来,电视剧《水浒传》里的主题《好汉歌》,就似以“钉缸调”为基调略加改变而来。
后面的“对莲花”、“苦莲花”等曲调,都是陕北民歌中常见的小曲曲调(如银细丝、一串铃、盼五更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七、《审录》是陕北的“梅花落”
《审录》这部套曲跨入新世纪以后,可唱之人已经寥寥无几了,濒临灭绝是它的现状,可惜可叹之余,我想将其作一浅析,以供专家们参考,或者说给后世之人研究《审录》提供一点资料线索。我之观点很可能荒谬无据,但说了总比不说强,“百家争鸣”嘛。
我认为《审录》应该是陕北的“梅花落”曲艺曲目。就艺人们所唱的情形及案头所存的资料(音响谱)来分析,准确地说应该叫作“陕北梅花落”。“梅花落”大家并不生疏,而“陕北梅花落”可能就会难以理解。有人可能会说,时至今日,还未听说过陕北有个“梅花落”,那么,请君耐心过目,听我浅述。
《审录》的唱词,是以“腊梅呀”和“嗦啦啦金钱梅花落梅花”为衬词的。这个衬词贯穿全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个衬词又是全体演员接唱的唱段尾句,起着一种过渡和关联的重要作用。例如:
领唱:传板儿传在一个洪洞县儿哟。
众接:三枝梅花开一朵莲花。
领唱:紧闭上公馆挂彩花。
众接:腊梅呀,哎嗨嗨闹莲花呀,
嗦啦金钱梅花落,落梅花。
领唱:布政两院接下马儿哟,
众接:三枝梅花开一朵莲花。
领唱:府道州县紧伺应。
众接:腊梅呀,哎嗨嗨嗨闹莲花呀、
嗦啦啦金钱梅花落、落梅花。
这里,“三枝梅花开一朵莲花。”和“腊梅呀,哎嗨嗨嗨闹莲花呀,嗦啦金钱梅花落、落梅花”的唱句,在《审录》中占重要和显著的地位,它在演出中造成一种特定的热烈气氛。在观众的听觉中,“梅花落”三字很是突出。
据考,“梅花落”的曲艺形式早在唐代就出现。《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大抵唐人歌曲本不随声为长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歌者取其辞与和声相叠成音耳。”这里的“取其辞与和声相叠成音”,就是说在诗句之间插入“和声”和衬词。如唐人孙光宪的《竹枝词》: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又如唐人皇甫松仿作的《竹枝词》,同样保留了“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
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
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两花窈窕(竹枝)遥相应(女儿)。
再如唐人朱希真的《柳枝词》中的衬词: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
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
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这里可见,《审录》中的衬词“梅花落”三字和《竹枝词》、《柳枝词》中衬词的格式完全一致。
我曾听过子洲县老君殿镇的艺人刘富荣(高忠山的徒弟)演唱的《五连厢》。其中的衬词“嗦啦啦金钱梅花落”更为突出,它相当于两段式歌曲中的副歌一样。
其次,把《审录》代表的曲艺形式和全国各地的莲花落、鼓词一类的曲艺形式作比较,发现其中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和流行于北京一带的梅花大鼓(也叫“梅花调”、“清口大鼓”)相同之处更多。而北京的“彩扮莲花落”与《审录》的表演形式几乎是一模一样。
所以,把以《审录》为代表的曲艺形式命名为“陕北梅花落”,这是合情合理的。
八、“陕北梅花落”之渊源
追根溯源,“梅花落”曲在西北地区源远流长,它和笛子伴奏有着直接的关系。
“梅花落”三字在《辞源》中的解释为:
汉横吹曲名,本笛中曲也。按唐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今其声犹存者。见《乐府集》宋鲍明、梁吴均、陈后主、徐陵所作乐府均有是篇。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沈知白教授在《中国音乐史纲要》第38页中写道:汉时的“横吹”就是横笛,这是鼓吹乐中的一个重要乐器,从西域传来。横笛一名最早用于周隋之际,六朝以前的“笛”都是指竖笛。
“鼓吹乐”虽然用为宗庙祭祀及朝廷宴飨的典礼音乐,但是歌词内容有很多与典礼无关的(即《汉书·礼乐志》云:“未有祖宗之事”)。例如《关山月》、《洛阳道》……等乃伤别离,……
在唐代的许多诗歌中,都写到笛子与梅花落的关系。诗仙李白在《从军乐》诗中写到: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还。
这里,“笛奏梅花曲”表明了笛和梅花曲之间的关系。
笛子,传说是羌人的乐器,所以叫做羌笛。(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居四川省境内。而在古代,它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民族。所以,唐代诗人王之焕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王昌龄亦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下面我再举唐代几个诗人的诗句,以说明笛与梅花落之间的关系。
宋之问在《咏笛》诗中写到:
羌笛乌龙声,长吟入夜清。
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
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
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
元祯的“行十首”诗中有一首写到:
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
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
入夜归思切,笛声清更哀。
愁人不愿听,身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山开。
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
张祜的《笛》诗云:
紫清一人管,欢在月堂中。
雁起雪霞夕,龙吟烟水空。
虏尘深汉地,羌思切边风。
试弄阳春曲,西园桃已红。
这些诗中很能玩味出些东西来的。
也有把笛叫作“胡笛”的,可见笛子不仅出自西域,而且流行遍及宁夏、内蒙南部的塞上一带,所以就有大单于、小单于之说。陕北地处塞上边缘,在古代是羌、鲜卑、胡、羝等纷争和混杂地区,又属西京长安北塞边地,现在仍是汉、回、蒙各族的交界混杂之处,所以是“梅花”曲的流传地区,这印证了张祜的“雾尘深汉地”之说。唐代诗人高适的《塞上闻吹笛》诗云:
胡人羌笛戎楼间,
楼上萧条明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
从风一夜满关山。
李白在《观胡人吹笛》诗中写到: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间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
以上的几首诗,使我们对陕北为“梅花曲”的故乡有了一个比较明确而深刻的印象。
子洲县老君殿镇民歌手刘富荣,他在演唱《五连厢》时,其中有这样的唱段:
四下里去观照,
肚儿又饥了,
我怀中掏出油炸并火烧,
咬几口,绕几绕,
听见梅花落儿响。
……
等等,这也说明“梅花落”在陕北的存在和流传了。
笛子,在陕北地区称它为“梅笛”。地处陕北塞外的神木、府谷和内蒙南部一带地区,直接把竹笛叫做“梅”。他们所谓的“一支梅”就是说一支竹笛。梅笛又是陕北二人台和陕北道情中的主要伴奏乐器,而且吹奏技法也极为特殊、别致。
笛子的产生,那是更古远的事。又据汉朝“鼓吹乐”中记述,横吹为北狄马上乐,用之朝会道路有鼓角者,《乐府集》中均有是篇记载。这说明梅笛产生于汉代之前。早在周代,把乐器分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竹质乐器就有笛子,不过那时的笛子名叫“
邃”,《周礼》中是有记载的。另有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东边箱57号漆方奁中,也出土了两支竹笛。
陕北这块地方对笛子的使用,应该在唐代之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诗中有: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里把“塞北梅花羌笛吹”作为前朝曲,说明梅曲在唐及唐以前就存在了。据考,陕北这块地方古称白狄(又名白翟、北狄),是少数民族的部落游牧区。到秦时,虽归入汉族版图,但仍为少数民族与汉人的互溶杂处区域。羌族为白狄的后裔,是匈奴的一个部族,并且在陕北靖边的统万城设立都邑。公元年,羌汉人民一并起义,向东汉军队作战,其中有北地(今宁夏中宁)和上郡(今陕北榆林东南)的羌汉义军一直攻打到河北边境。宋时,又有党项族领袖李继迁在陕北横山建立政权,后迁于今宁夏灵武建都立国,名为西夏。所以,米脂县的李自成也自称是李继迁的后人。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梅与梅曲在陕北的源远流长,它可以推溯到唐代以前。
关于“陕北梅花落”的源流,我只能以前人各类诗词中作以比较粗浅地判断。然而它的表现形式,我以为它是由“莲花落”发展而来的。
“陕北梅花落”和流行全国各地的“莲花落”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有着密切关系。高忠山老人和刘富荣演唱《五连厢》,说是两个乞丐在行乞时的演唱,这与全国各地“莲花落”的出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陕北的《五连厢》是用“打连厢”的形式表演的。这种形式是宋、金时期很流行的表演形式。《五连厢》的歌词内容也都是反映宋以前的民间故事。从这方面来看,陕北的“打连厢”比其他地区的莲花落要早一些。宋、金时期,受当时瓦舍的诸宫调、鼓子词、唱赚等形式的影响,“梅花落”这时以“打连厢”的形式出现,从而一直被保留下来。此后演变为彩唱的形式,这就向戏曲发展的方向迈出了步伐,至今,“陕北梅花落”已具备了戏曲的雏形。
九、我的希冀
“陕北梅花落”作为曲艺的一种形式,尚存于陕北一批优秀的曲目,《审录》便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要使之成为一种完备的曲艺曲种,乃至趋向戏剧化发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它流传范围窄,演唱难度大(主要是风格味道),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鲜为人知。但它实实在在是陕北地区所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像榆林小曲一样,已没有几位艺人能够完完整整地唱出来了。对这一将要失传灭亡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只能作此粗浅的探索,意在抛砖引玉。但是对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濒临灭绝,我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不能不产生忧虑。然我心有所感,力不胜任。我殷切地希望得到专家和领导们的重视,将其完整地挖掘、整理、保留,并给予新的生命,得以复活,使“陕北梅花落”在众多的民间艺术田园里占有一席之地。
民歌与文化
李思命与黄河船夫曲丨民歌与文化第1期陕北民歌中妹妹的“眼眉儿”|民歌与文化第2期陕北民歌主要来自古代|民歌与文化第3期民间传统文化失落的挽歌|民歌与文化第4期陕北道情戏的音乐特点|民歌与文化第5期歌声飘过黄土地|民歌与文化第6期
陕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专业的陕北民歌社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陕北民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