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有几次人口大迁徙的事件,流离失所的百姓用迁徙这一古老的人类常用的方式,来获取生存下来的机会,其中,走西口是比较著名的一次迁徙。
走西口的地方主要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百姓向内蒙古地区移民,历史上,山西人民是出于为生活所迫的驱使,而在文化上,走西口打通了中原与内蒙古游牧文化的碰撞。
清代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康乾盛世,中国的人口达到三亿,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并不好管理,加上清朝统治者没有多少治理经验和治理才能,一旦遇到灾荒,就会出现死很多人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一省的百姓疯狂往另一省逃离的现象。
近代的移民潮有五次,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赴金山、蹚古道,这五股移民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然而都带来了当地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走西口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百姓由于体力不支被活活饿死,路途遥远,生存环境差,而且有野兽出没,走西口、闯关东都要穿越危险地带,可能是沙漠、戈地,老弱病残绝对挂掉了,身强力壮地才能走到目的地。
风险与机遇并存,走西口、闯关东都隐藏着发家致富的机会,因为冒险,反而容易富贵。很多走西口、闯关东的人一开始都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他们在当地没有土地,只能靠打工生活,要是想快点富起来,他们就会开商铺或做运输,倒腾货物,这样才有赚大钱的机会。
不过走西口有两种走法,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最终殊途同归到达内蒙古,而民间所说的走西口是指向西经过“杀胡口”到内蒙古,因为此地凶险,而且是匈奴进犯中原的地方,所以有纪念意义,很多歌词也写了这个地方。
当地人民把走西口编成戏曲唱出来,这就是“二人台”,讲述了走西口的故事,有一部戏曲刻画了一对新婚夫妇,为生存所迫,丈夫要去走西口,而妻子在家生活,两人分别时依依不舍互相叮嘱,听起来有凄凉悲伤之感。
戏剧讲了咸丰五年,山西遭遇大灾的事情,整个省寸草不生,一颗粮食也没打下来,活活饿死人,太春去借粮,一颗也没借上,思忖如何跟新婚的妻子说。
玉莲在家苦苦等太春,一听有人敲门,赶紧扑过去开门,却看见一脸愁容的太春,他没借到粮食,后来官府催逼官税,让这一对夫妇没有活路,太春只得加入“走西口”流民潮之中。
其实这个小家庭只不过是当时千千万万家庭中的缩影,当时中国饿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能走出去的基本都闯出一片天,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不过经过出走,山西省的人空了一半。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生存环境不好,自然灾害也多,很多人被迫外出谋生,走西口是陆陆续续展开的,在大规模的移民潮开始之前,一直有小股人群向外省迁徙。
迁徙到外省的山西人抱团在一起,他们开商会,互相帮助,很快就成为当地的富商,而他们的子孙回到山西后,又为山西的人均产值做出贡献,他们毕竟是山西籍的富商,永远属于山西人。
无论如何,走西口这段历史被改编成电视剧广泛传播,还要感谢这些勤劳的山西百姓,他们为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当地和山西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