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罗罗腔
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等
雁北耍孩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楞严寺寺庙音乐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其还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蒙汉特色、异域风情的寺庙音乐。
五音联弹会
大同市“五音联弹会”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室内乐班社之一。据《大同府志》记载,明朝中叶,大同府守军沈军门、沈固组织民间音乐社团,融汇当时流行的主要音乐演出形式,可视为大同五音联弹的雏形。到了清代,大同五音联弹会正式形成,后被广泛传播到大同城区及周边县乡,两百年间一直活跃在民间。
恒山道乐
北岳恒山是我国北方地区道教活动的圣地,宗教氛围浓厚,活动频繁,北岳道乐在此基础上产生,后又不断吸收民间鼓吹乐,唐宋大曲、法曲而成型。
北岳道乐是我国北方道教音乐的一支,其演奏人员主要由恒山在家道士组成,当地人称为“北岳道乐班”。唐宋以后,道乐班社所演奏的音乐,主要为“赞叹”、“器乐曲”,又有“套曲”和“配曲”之分。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阳高二人台
“二人台”流传于晋北、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二人台”在阳高普及率相当高,20多万人口中有5万人都会唱,且有专门的机构、学校和全省惟一一家二人台演出专业团体——阳高二人台剧团,业余剧团更是达到30多个。
大同数来宝
大同数来宝是一种使用大同方言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主要由柴京云和柴京海兄弟二人创作和发展起来,深受山西省大同市及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得到刘兰芳、姜昆、侯耀文等曲艺名家的赞赏。
大同道情(郊城道情)
道情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教士道歌,道教经韵,是以宣扬道教教义的说唱表演形式转化为地方戏曲,清乾隆年间流入晋北,逐步登上戏曲舞台。
碓臼沟秧歌
碓臼沟秧歌是晋北大秧歌的一个分支,也称北路秧歌,主要流布于晋蒙交接的新荣区、左云、丰镇、以及凉城的部分乡村。它与晋北东、西两路秧歌有所不同,特别在唱腔声韵方面有它的地方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