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魂在山西西口一别两茫茫

寻访西口古渡,缘于民歌《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紧紧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凄婉、动情,唱了多少年,依然扣人心扉,苍凉得让人落泪如雨。两个送别到黄河边的恋人,泪水涟涟,拥抱、痛哭,最后不得不放开,但两只手紧紧握着,直到泪水再一次模糊眼睛的时候,两只手猛然松开……

一首令人又怨又恋的《走西口》,见证着河曲的沧桑巨变。与内蒙古、陕西交界处隔河相望的西口古渡,是历史上走西口大移民的水旱码头,是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内地涌入关外讨生活的悲壮场面展现在眼前:人们风尘仆仆或骑马远行,或徒步苦走,大部分人都肩扛扁担一条,一头扎捆简单的行李,一头扎捆行路用的食品,渡河、爬山,那件烂皮袄,白天做衣,夜间做被。“铺前襟,盖后襟,两只脚蠕在袖圪筒……”如今,《走西口》的歌还在唱,但是,黄河怀抱的这个地方已经华丽转身,旧貌换新颜,古渡广场也不再是一个洒泪告别的地方,而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古渡广场北端是一间河神庙,庙里佛乐声声,香云缭绕,原本是祭祀大禹(河神)的庙宇。走西口的男人在出行前,都会在这里上香,祈求路途平安。不知何时,又有了观音菩萨、弥勒笑佛,大概是人们为求平安的初心使然吧?而今这里已成为休闲度假胜地,登楼远眺,滚滚黄河水,幽幽古钟鸣,成了供人们游览的一道风景。

河神庙的对面,有一座古戏台。戏台上有一楹联,是近些年来河邑众贤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船风拥入这般风景;三乡情溢出那段情由。”

多年以前,流经河曲的这段黄河,水阔浪急,大木船过河是普通乘客唯一的渡河方式。乘坐在大木船上,近距离看黄河,人心只留敬畏。黄水漫漫,风高浪急,船行颠簸,有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却难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和豪迈。坐船的禁忌让人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比如船翻了之类的话,谁敢乱说,必遭船老大厉声呵斥,勒令下船,生怕触怒神灵,引发不测。当木船行到中流时,老艄公稳稳把舵,大声指挥,木船两侧,一边一个硕大的木桨。河的中流,水流最急,也最危险。因此,一根大木桨至少要两个精壮的“河路汉”奋力搬动,必要时,一边三个、两边六个孔武有力的大后生,齐声呐喊,步调一致,才能冲过激流、闯过险滩、避开漩涡,平安抵达黄河对岸。那种时候是难以产生“一船风拥入这般风景”的洒脱和惬意的,倒是后来行驶河面的机动大铁船,船大船沉马力大,人和汽车载在上面也平平稳稳,"如履平地”,此时,心无紧张、不再提心吊胆,"一船风拥入这般风景”的诗情油然而生。而下一句“三乡情溢出那段情由”,则牵引出一段以河曲人走西口为代表的晋陕冀甘等地人为讨生活、寻出路,演绎的一出余年的“走西口”的大移民现象。那古戏台上年年演唱、催人泪下、经久不衰的二人台《走西口》,不仅让河曲的子孙记住了那段过往,也让世界各地喜爱中华民间音乐的人们了解了“那段情由"。

古戏台正中悬挂着“太平神韵”四个大字,并在其左右悬挂着“崇文”“宣武”两块牌匾,预示着河曲人文武双修的志向。“宣武”可不是随便装装门面的说辞,而是实打实的事实。河曲自古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的美称。从河曲的一些古地名,就可以略知一二,比如单寨,据传是隋唐大英雄单雄信曾安营扎寨过的地方,现仍存遗迹。再如,宋代著名的杨家将,据云就是从河曲的“火山王”杨家起家的。至于明清沿黄河一带修筑的兵营、长城遗迹更是随处可见。近现代,河曲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史中留下辉煌一页,从“烈士陵园”的展览中,从许多老干部、老战士的回忆录中,可以重温那段历史。

今天的古渡广场,

春和景明,一派祥和。

历史不能忘记,

河曲人既有期盼太平的宏愿,

也将传承“崇文”“宣武“的精神。

黄河水长流,

黄河文明也将长存于世,

造福人类。

西口古渡小百科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西水西门外,黄河东岸之上,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自古为通向西北的交通商贸渡口,商贾齐会,渡船云集,五方杂处,万家烟火。渡口有禹王庙,俗称河神庙,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年),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主体建筑正殿及抱厅,附属建筑戏台,其结构形制相仿,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