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凯顺府谷麻地沟,一颗被遗忘的明珠府州

麻地沟,一颗被遗忘的明珠

傅凯顺/文

麻地沟原名叫作李家庄子,李家庄子改名麻地沟据说是因为一位天神下凡带来麻子种子,由于是天神赐予,所以这里广种麻子。因为麻子丰收从而带动麻产业随之发达,后来才逐渐叫作麻地沟。麻地沟是府谷、河曲保德人走西口的通衢大道。这里有个口子,麻地沟人把他叫作北口子。山西右玉有个杀虎关通常被人叫作杀虎口,其实依据府谷民国县志记载,麻地沟的北口子正式叫作杀虎口。由于有一个走西口的口子,后来也把这里叫作麻地口。万里长城俗名叫作边。比如大边长城,二边长城,又说秦始皇跑马修边墙。由于麻地沟紧邻长城,所以又把麻地沟叫作边上。比如:皇甫人说一出大门瞭见个边,足足得你走一天。麻地沟上边的人到麻地沟赶集叫下边,麻地沟下边的人到麻地沟赶集叫上边。在麻地沟经商的商人通称边客。

麻地沟与皇甫不同,皇甫以商贸发达著称,大财主多,据说有进大院,都为大财主所建,而麻地沟是以手工业发达而出名。麻地沟集中了众多的工匠艺人,有铁匠、木匠、皮匠、毛毛匠、擀毡匠、银匠、铜匠、口袋匠、篓匠、炮匠、香匠、染匠和众多的食品制作匠人。凡是府谷各地有的手工匠人,麻地沟都有。麻地沟 的财主大院有“耕读居”等五家。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山西河曲一带一度时期被日本鬼子占领,河北及山西河曲人为躲避战火,纷纷卷起铺盖逃离家园,他们渡过黄河 站 就是麻地沟。没有手艺的逃往各地谋生,有手艺的工匠艺人就留在麻地沟立足,个别也有逃往哈拉寨、古城等地的。

这时麻地沟人口急剧增长,由于手工工匠人多,产品畅销,以及河北来的贩羊毛、羊绒,贩卖皮张的小贩吸引了大量蒙古客商来麻地沟交易,同时有大量驻军、演艺人员以及三教九流纷纷集中到麻地沟,麻地沟顿时人来人往热闹起来。直至年,府谷、河曲、准格尔旗解放,麻地沟成为河府县政府所在地,麻地沟进入鼎盛时期。年,当时民国政府把府谷划为7个镇,麻地沟因境内有君子津渡口,所以叫作麻地沟君子镇,这才后来逐渐叫作麻镇。当时流传着着南有重庆,北有麻镇的说法,也才有了金黄甫银麻镇的美誉。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随着岁月的流逝,麻镇也失去往日的喧嚣和红火热闹,现在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连镇的建制也被取消了,而成了便民服务中心。

麻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不仅有神奇的传说,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万里长城穿镇而过,镇内烽火台古朴典雅、巍然屹立,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麻镇的辉煌与落寞。万里长城府谷段多公里,有个烽火台。比较完整的一段就在麻镇的杨家峁,游人游览府谷的长城也多在杨家峁逗留,登上长城高原风光尽收眼底。长城因智通寺而拐了一个弯形若犁辕,所以那座山也叫犁辕山,有时也叫黎元山。杨家峁长城外边有一组集中的烽火台,饱经风吹雨蚀至今仍保存完好,每一个烽火台都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建造结构也不同,研究烽火台的奥妙,这一组烽火台必在其中。转角楼是长城府谷段仅次于新民龙王庙的烽火台,是比较完整的烽火台,距麻镇仅5公里,如果公路升级改造,也不过10分钟的车程,因此说,到麻镇可尽览长城的风采,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

走西口是中国三大移民之一。二人台一曲走西口唱响大江南北,唱响长城内外,甚至唱到了欧美各国。走西口的重要地理标志是“口”,长城线上有张家口,杀虎关那都是走西口的口子。在府谷境内长城线上叫口子的地方也很多,清水有口子楼台,新民有前口子村,后口子村,这些地方名叫口子,但没有真实的口子,只是一种通俗叫法,是长城线上的自然通道,麻镇有北口子,那是名副其实的口子,出了北口子就是口外,就是山野草地,口子以里就叫口里,就是服里之地。麻镇的北口子非常完整,当年北口子两侧,一面是税亭,是专门收取交易税的,有官员职守;一面是盐亭,是专门管理私盐交易的,也有官员职守。北口子左右有两进院是税亭和盐亭官员办公的地方。口子里有茶店,口子外有盐店。

蒙古人往口里贩盐、换取汉人的茶叶和手工业产品,汉人用茶叶换取蒙古人的咸盐。蒙古人的驼队就住在口子外盐店,一般不进大口子,汉人的马帮队住在茶店,一般不出大口子。汉人获取咸盐通过高脚运输把咸盐运往各地。走口外的、回口里的,都要经过北口子。从南阁楼至北口子是一条几百米的长街,街上有几家车马大店,有四没牙店,银罗罗店等,过往客商,走西口的行人都要在车马大店歇脚,尤其是到农历七八月卖花果的季节,有往回走的,也有往出走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至晚铡草的,喂牲口的,做饭的,烧火的,人喊马叫甚是红火。

走西口已经成为府谷人的历史记忆,成为府谷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各地都在挖掘整理走西口的文化内涵,创建旅游文化基地。河曲人走西口在河曲境内只有很短一段路程,渡过黄河,主要走在府谷境内,可是河曲人很会挖掘西口文化,在黄河岸边建立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上“西口古渡”四个大字,就成了一个走西口的重要符号,引的游客纷纷前来拍照留念,在这里回味那段走西口的辛酸往事。而麻镇真正的口子却是无人问津。如果在北口子外边立一块巨石,外边刻上口外两字,朝里边刻上口里两字,走西口的文化立即显现出来了,同时在南阁楼至北口子这条街道上塑上走西口时的牛车、马车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人造型,整理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西口大街,届时那些走西口的人都会到麻镇来寻找那段难忘的记忆,大家都会感慨,噢,原来这里就是口里、口外的分界,这里就是我们祖先曾经歇脚的地方。走在这条走西口的大街上会让游客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回味过去,畅想未来。

二人台是陕、蒙、晋、冀交汇地带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种,河曲人说二人台是河曲二人台,内蒙古人说二人台是内蒙古二人台,其他地方的人也如是说,其实二人台就是一种地域文化。要说二人台的根在哪里?其二人台的根就在麻镇。二人台最早是莲花落,一人边打竹板边唱的一种形式。后来加入了梅、四胡、杨琴等乐器成为玩艺儿班。丁喜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打莲花落和玩艺儿班的班主。他们经常到内蒙割洋烟的地里演唱,他们不挣钱,就挣洋烟膏子换取生活费用。20世纪40年代麻地沟有丁喜才玩艺儿班,皮匠院内有道情班。丁喜才乐队经常给道情班伴奏,道情班乐队也经常给玩艺儿班伴奏,双方演员也经常交流。由于双方经常交流,他们的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时,丁喜才才创作了《风搅雪》的器乐合奏曲,这种演奏形式就叫打坐腔。《风搅雪》是玩艺儿艺术音乐与道情音乐混合演奏的形式。

年,国家举办全国民族民间艺术汇演,挖掘民间艺术人才。府谷推荐麻地沟丁喜才,以自打扬琴自唱的艺术形式到榆林参加汇演。丁喜才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受到组委会的好评。榆林推荐府谷丁喜才的自奏自唱、绥德韩启祥的说书到省会西安参加汇演。陕西省又推荐丁喜才参加西北局的汇演。当时西北局管辖西北各省以及现在的内蒙古,当时叫绥远省。在众多高手中,陕西的丁喜才,绥远省的赵明、杜翠仙脱颖而出成为西北局的推荐对象。丁喜才还是自打自唱的节目,而赵明和杜翠仙是二人合唱的玩艺节目。当时文化部派到西北局观摩汇演的组委会负责人李焕之说,总不能叫玩艺儿吧、叫个什么好呢?丁喜才是一个人演了二人的戏,赵明、杜翠仙是二人演了一台戏, 李焕之一言九鼎就把这种艺术形式叫作二人台。

从此,二人台就取代了玩艺儿。所以说二人台的根还在麻镇丁喜才这里。后来丁喜才参加全国汇演被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相中,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以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贺绿汀说丁喜才把民间艺术带到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他还说丁喜才一架小扬琴相当于一个乐队。

丁喜才在上海音乐学院教书期间教出众多民间音乐人才。菊秀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菊秀芳带着丁喜才教的二人台节目参加苏联国际民歌比赛获得金奖。让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风光一时。后来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江明惇对丁喜才的评价是中国有两个音乐奇才。一个是丁喜才,另一个是王洛宾。丁喜才是把山沟里的民间艺术带到上海的音乐学院的讲台,王洛宾是把大都市的音乐带到边疆。专门为王洛宾编制的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就在麻地沟拍摄,留下了葫芦镇的拍摄场景。近年来二人台经常登上中央电视台,受到全国观众的热捧,在国际舞台上也经常听到二人台的歌声。内蒙古萨拉旗人说,他们那里人人都会唱二人台,大约有人在唱二人台,甚至说他们那里狗咬狗的还是二人台。二人台这种艺术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陕、晋、蒙、冀一带的老百姓喜欢二人台,大都会唱二人台,近年来各地多次举办二人台大赛,二人台汇演,因此推出了许多二人台 演员,这些 演员又带动了二人台的进一步发展。陕、蒙、晋、冀二人台演员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光照舞台,可是在这众多 二人台演员中还是麻地沟的二人台演员丁喜才独树一帜、星光闪耀,只有麻镇的丁喜才把二人台艺术带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在他的辛勤浇灌下二人台艺术人才遍地开花。是麻镇这块丰厚的艺术沃土培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二人台艺术人才,在他的带动下麻镇也同时出了韩娥女等二人台艺术人才。要想了解二人台的发生、发展,要了解二人台的艺术精华,就要到麻镇实地探访。

麻镇是丁喜才的故乡,麻镇有他的故居,也有他的邻里,当年丁喜才居住的那条街上整天歌声飞扬,锣鼓喧天,唱二人台的,看热闹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红极一时。走进麻镇,走近丁喜才的故乡去领略二人 特的艺术魅力、倾听二人台的嘹亮歌声、欣赏二人台的优美旋律,去领略二人台的艺术风情。

墙头莲花辿丹霞地貌让世人所称道,成为沿黄公路众多风景中一朵独特的 绽放的奇葩。尤其是在夏日雨过天晴更是红白相间、层次分明引得无数游客称羡不已,众多摄影爱好者、文人墨客,拍照留念、吟诗作赋。但是要想把莲花辿风光尽收眼底,莫过于麻镇梁龙头了。万里长城有老龙头,府谷境内长城有梁龙头。老龙头俗称大龙头,梁龙头俗称小龙头。梁龙头是长城的制高点有神秘的故事、有辉煌的历史。梁龙头距麻镇约6公里,有简易公路直通山顶,登上梁龙头山顶,迎着初升的朝阳,黄河雾气氤氲,白云缭绕其间,这里山体缤纷绚烂,雾气吐岚;青草翠绿惹眼,百花争奇斗艳,让人似梦似幻如入仙境,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若是晚霞夕阳百鸟归巢,静听山间流水潺潺,山风阵阵让人神秘莫测,浮想联翩。

由于麻镇的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山西和河北,所以麻镇的饮食颇具晋冀特色。最为 的是麻镇的驴肉碗饦。麻镇的驴肉碗托味道纯正,肥而不腻,酸辣适中,绵柔爽口。其次还有麻镇的巴籽饼子、麻花、月饼也独具特色。据有蒙古特色的小吃有油茶泡炒米。20世纪40~50年代麻地沟有多家炒米铺专门炒的卖炒米。也有酥油泡炒米。麻地沟糕圐圙个大酥甜香味扑鼻是麻镇人十分喜爱的特色食品。当你游览了麻镇的四大美景,坐下来品尝一下麻镇的特色小吃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走进麻地沟,四大美景尽收眼底,莫道他乡风光好,还数此间风景优。

我相信古老的麻地沟在麻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府谷文旅集团的精心打造下,一定会焕发青春,让这颗被遗忘的明珠璀璨生辉、重放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