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歌背井离乡走西口,辛酸豪迈二人

作者:张天彤

跟我谈谈民歌吧

跟我谈谈家乡

01.“走西口”的故事

这首山西河曲二人台剧目《走西口》展现了一对被迫分离的恩爱夫妻,在离别之际凄苦缠绵的情景。

18世纪,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闯东走西”。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背井离乡人口迁徙呢?

清朝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土地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此出现了大量难民、流民,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背井离乡的人们为了自己,为了后辈,为了未来背井离乡,疲惫的身影但却带着希望的眼神,展现出辛酸与豪迈的张力场,也成为民歌生命力的来源!

《走西口》这首河曲二人台剧目将男女至爱、离情别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了移民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饱含着时代的沧桑。

02.什么是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传于黄土高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它根深叶茂、一花独秀,有一百多年历史,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的晋、陕、蒙、冀的农村牧区,携带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量印记。

它把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诸多体裁融成一个独特多彩的整体,是该地区蒙汉儿女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多元文化构成的一个民间艺术品种。新山歌社指导教师张天彤介绍河曲二人台03.河曲二人台缘起关于二人台的来历,有学者认为其最初是从蒙古族牧人家里的坐唱发展起来的。蒙古族人一起坐在蒙古包里,用四胡、扬琴、笛子等乐器伴奏来唱歌,这一形式被汉族人所接受,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风搅雪”这一独特的音乐现象。另有民间人士认为,二人台生在河曲,长在晋、陕、蒙、冀。

河曲,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自古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而《走西口》是二人台的代表剧目。开头一句“家住在太原”,当时河曲归太原府管辖,男的唱“咸丰整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粮满仓,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是西口外好收成(西口就是内蒙大青山、河套一带),我有心走口外,不知玉莲依从不依从。”这些都说明当时河曲青壮年男子去西口外打工便形成走西口这一现象。根据这一现象产生了二人台《走西口》。

所谓“风搅雪”,即指同时用蒙语和汉语演唱同一首曲目,这个曲目可以是蒙古族民歌旋律填上汉语唱词(蒙曲汉唱),也可以是汉曲蒙唱,或将二者有机杂糅在一起,深受当地蒙汉杂居区域内老百姓的喜欢。后来,又受到民间社火、戏曲的影响,加入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再配以服装、道具,分角色进行表演,逐渐形成了地方小戏。通过二人台这种文化交融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看出蒙、汉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鉴关系,它是移民文化中一个重要表征。04.河曲二人台演唱最后,让我们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许月英老师演唱二人台传统剧目再次体会二人台的魅力。许月英老师演唱二人台传统剧目

笔者总结出许月英老师关于民歌演唱的7个金句:

1.民歌,越简单越难唱。

2.(河曲)民歌揉进戏曲(二人台)的润腔与演唱风格,戏曲(二人台)揉进(河曲)民歌的韵味。

3.嗓子好就满腔满字、大弯大调演唱,这叫爬圪梁;如果嗓子不好或不舒服,就让旋律向下行发展来演唱,这叫钻山沟。(这种演唱方法主要针对二人台而言)

4.清唱是最难唱的。

5.你的特点就是你的局限性。

6.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凡是好的就要学,要为我所用。

7.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虽然是一个调子,但在润腔上、在咬字上、在处理上,都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编辑:张媚)作者简介:

张天彤,汉族,博士,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科研联合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草原—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安徽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开设研究生课程《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教授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以及研究生课程《音乐论文写作》等。

往期阅读:

张天彤与新山歌社第一期内容:北京民歌

家乡的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