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忻州市河曲县二人台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河曲县地处黄河沿岸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的故乡”。

忻州市河曲县(二人台)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至年),由于河曲广大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个,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等。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作为河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二人台已深深渗透在河曲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晋、陕、蒙、冀、甘、宁等地域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年,河曲民歌二人台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河曲县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打造“黄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为抓手,立足黄河、长城等自然资源和西口文化、民歌二人台等文化资源优势,建立由河曲民歌、二人台专家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的民歌二人台专家库,设立河曲民歌二人台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制定了非遗进校园计划,组织编写了非遗乡土教材,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非遗文化校内辅导员,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从而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国家级传承人许月英对同学们进行教唱辅导

为了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该县精心打造、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同时,把文化活动延伸到基层,每年文化活动上百场次,近百余名各级传承人和全县十余家民营二人台剧团活跃在全县1个乡镇的文化阵地,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展示着河曲文化动人魅力。

为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发挥河曲县民歌二人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优势,今年9月,河曲县民歌二人台名家工作室——任俊文民歌二人台创作研究工作室在河曲县民歌二人台培训学校挂牌成立。

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创作出反映现实题材的二人台小戏《追款》(廉政)、《拆墙》(土地法)、《不忘初心》(机构改革)、《种谷情》(科普)和六场革命历史剧《赵展山》。这不仅丰富了河曲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河曲民歌、二人台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工作室正在积极创作一部反映乡村振兴的二人台大剧,把文化艺术作品搬到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河曲县民歌二人台名家创作研究工作室充分依托平台优势,在大力传承发扬河曲文化的同时,拓展文化“名师带徒”行动外延和辐射力,加速青年文化人才培养,激发艺术创新活力,进而更好的为河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发光发热。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为了更好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走出去,河曲县委政府大力支持民营艺术团体的发展与创建,成立于年的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在央视、山西卫视和地方台频频亮相,河曲民歌二人台搭乘“保利”快车,在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巡演全国二十余个大中城市的保利大剧院演出,历届“陆野杯”全国二人台大赛和“海红花”奖河曲民歌二人台大赛成为了河曲民歌二人台全方位发展的风向标,再次把河曲民歌二人台推向了全国,提升了其美誉度和影响力。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排演的二人台现代剧《同喜同喜》在全国范围内巡演30余场,让河曲民歌二人台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赞歌。

来源

山西省文化馆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原标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忻州市河曲县(二人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