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县城化德脱贫记告别一方水土养不

图为当地乌兰牧骑在乡村演出。 李爱平 摄

中新网乌兰察布12月7日电题:中国北方县城化德脱贫记: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凛冬之下,谢尚东坐在炉火旁看着屋外飘飘洒洒的雪花兴奋地说,“现在有了铲雪车,再也不用人工铲雪了。”

“这里通往县城的路,全部硬化为公路,方便多了。”谢尚东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化德县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魔咒”。

图为当地的易地搬迁楼。 李爱平摄

地处中国内蒙古阴山北麓风浊沙化区的化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曾几何时,提及化德县,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穷。

谢尚东所在地的全称是化德县公腊胡洞乡白音尔计村,他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说,“化德县的真正变化出现在过去的5年间,这里的民众外出时渐渐有了自信,也不再因贫穷而抬不起头。”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国家采取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等多种模式改善当地民众境遇的背景下,这里村民嫁姑娘时,已经不再和男方要“彩礼钱”。

“现在考虑的,如何为姑娘准备陪嫁。”谢尚东说,“民俗观念改变的背后,其实意味着大家的日子好过了。”

“5年前人均(年)收入大概元(人民币,下同),而现在人均在元左右。”谢尚东说,日子好过的具体指标体现在村民的人均收入上,一目了然。

当地村民们的富裕还体现在他们农闲时节享受到的“文化活动”。

距离化德县城约15公里的公腊胡洞乡,这几天属于农闲季节,记者注意到,为了让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当地乌兰牧骑的演员顶风冒雪赶往乡村演出。

大多数用上智能手机的村民们,在演出开始后不仅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一些人还用手机进行直播。

当地乌兰牧骑演员郭亚红演出的二人台经典剧目《挂红灯》,让当地乡民们啧啧赞叹,村民们激动地说:“以前穷,不单单是吃喝不行,其实文娱活动也不够丰富,现在动不动送戏下乡,让我们很温暖。”

在化德县,一些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已通过“易地搬迁”方式,让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般的日子。

63岁的刘福祥坐在宽敞明亮的60平方米楼房内,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还一个劲地说,“啥时候会想到,住上楼房呢?”

“都4年了,已经适应城市节奏了。”刘福祥说,“以前住在村里的土坯房,多亏了易地搬迁,才有今天。”

这位住在城里的农民,是化德县长顺镇四道沟村人。4年前因为当地实行易地搬迁,刘福祥一家人从农村搬入如今的化德县,并“免费”住进楼房内,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52岁的王凤莲,也是4年前从化德县乡下搬到如今的“免费”楼房中的农民。

“这4年我在当地服装厂打工,如今大女儿已从内蒙古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城里也找到了工作,就剩二女儿在上学了。”王凤莲觉得“担子轻了很多。”

化德县扶贫办消息显示,截至目前,该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提前两年全部完成,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些楼房中,总会不时发出或爽朗、或舒心、或兴奋的笑声。(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