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化源于民间
凝结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
并代代相传
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记忆
和活态文化基因
在乌海,因文化的多元性而有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从市文体旅游广电局了解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烫画、挂毯织造技艺、唐卡装裱技艺、蒙医沙疗法、三才翻子拳、乌海面塑、乌海二人台、传统武术燕青拳、太极书法、十三太保武术内养功10项,其中7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其中7人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烫画
铁为肌骨画为魂
▲烫画传承人卢云山现场教学
(年列入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列入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卢云山被列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烙画即烫画,相传起源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支小小的电烙笔,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的山水花鸟、自然景致、琼楼玉宇,结构精密、层次分明、生动立体。我市三区均有烫画的传承。
传承人卢云山从小痴迷绘画,当兵时便拜师学烫画,并在电烫画笔基础上作了多次改进,还获得国家专利。他说,烫画不仅在木板上制作,还可以在骨头、布、纸、丝绸、皮革等材料上烫绘各种精美的飞禽、山水、花鸟、人物等作品,在牛皮上烫绘则永不褪色。
卢云山的代表作是和弟子共同创作长25米的彩色牛皮画《鄂尔多斯婚礼》,作品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师徒二人还创作了《鄂尔多斯生日》《鄂尔多斯祝寿》两幅长卷,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卢云山以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摔跤、赛马为题材创作了《那达慕福娃三艺》,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他在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
如今,喜爱烫画的人越来越多,卢云山先后将这一“手艺”传给了王彩霞、丁发荣、王灵玉、窦学斌、何雪青等人,还成立了烫画研究所,努力将烫画技艺发扬光大。
挂毯织造
远观近看两相宜
▲一针一线绣出挂毯之美
(年列入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列入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王中耀被列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挂毯艺术和诗歌、绘画一样,表现力极其丰富。人物肖像、历史典故、自然风光、花鸟鱼虫、动物……甚至是名家名作都可用挂毯再现。
我市的手工栽绒艺术挂毯始于杨毯匠坊,传承人杨福全祖辈以毯编织技艺为生,后将这一技艺传于杨名旺、李德、王中耀等人。
“远观似油画,近看是挂毯。”有人这样夸赞王中耀的作品。他介绍,制作挂毯的程序十分繁杂,有几十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图案绘制、毛线染色、手工编织这三道关。绘制图案时要在非常小的米格纸上一个点、一个点地将图案转换成编织工能够看懂的数字符号;毛线染色也颇为繁杂,一幅挂毯往往需要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色彩;手工编织更为辛苦,织一幅挂毯的时间少则几周、多则数月。
王中耀的艺术挂毯集观赏性、感知性、寓意性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他曾在徐悲鸿夫人的授权下,用挂毯制作出《六骏图》。他还创作了反映易经思想的《太极时空系列》,反映草原民族风情的《天堂》和《歌声悠扬的地方》,反映乌海特色的《太阳神》及《大漠湖城》等。
他的作品《鲲鹏太极图》在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巨幅肖像挂毯《成吉思汗》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是面积最大的纯羊毛手工栽绒挂毯;年《人物肖像》获内蒙古首届工艺美术品飞马奖优秀创作设计奖。
唐卡装裱
锦囊玉轴技艺精
▲唐卡装裱传承人许会英和市民交流
(年列入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列入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许会英被列为自治区级代表生传承人。)
唐卡手工装裱,是一种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是将绘制好的唐卡进行后期装裱的过程。我市的许会英是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据她介绍,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十分考究,装裱一幅唐卡用时近10天,全凭手工来完成,需经过材料选配、量裁美龙、裁剪材料、褙衬材料、镶装缝合、裱褙后衬、安天地杆、装镶饰品、平整查验等九大工艺,道小工序。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与藏式唐卡装裱技艺主要不同点是用料考究,有满旗工饰、唐门为龙、黄红牙子、佩有惊燕、名贵饰品等。
许会英说,她受家族环境的耳濡目染,10多岁时就在姥姥装裱唐卡时帮忙打下手,上高中时她就能独立完成装裱工序。年,她辞去公职,开起了唐卡、书画装裱店,并多次到青海、西藏等地的寺庙里参观学习。多年的实践中,许会英不断改进清宫唐卡的装裱工艺。近年来,尼泊尔、青海热贡、北京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少唐卡收藏者专程来找她装裱,其裱制清宫工艺唐卡近幅,现青海塔尔寺、北京雍和宫、北京工艺美术大厦等处都有藏存。
年,在中国西北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许会英装裱的唐卡获金奖;年,她装裱的唐卡走进北京APEC会议会场;年,她被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乌海市高层次人才提名人选”。
近年来,她深入挖掘传统唐卡装裱流派技艺,整理各种装裱数据,制定各道工艺流程与标准,准备编撰出版《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专著。
蒙医沙疗
消病除痛沙为浴
▲市民体验沙疗
(年列入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保护名录,年和年敖日布和巴图分别被列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国古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六月河中诸热砂,主风温顽痹不仁,筋骨挛缩,风挚瘫痪,血脉断绝,取干砂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则更易之。”这说的就是沙疗。
我市不仅有着丰富的沙漠资源,还有着不少熟悉蒙医沙疗的大夫。第一代传承人郗日布7岁时跟随师傅在满巴拉僧庙学习经书医术,结合蒙医传统疗术治疗各种风湿病、皮肤病、肠胃病等效果显著。后又传于第二代传承人道布清、第三代传承人黄脑日布、第四代传承人巴图。
巴图说,沙子中富含磁铁矿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人埋其中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对舒缓心理疲劳有很好作用,并利用蒙医药配合沙疗对治疗风湿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草原多发病有一定疗效。
蒙医沙疗在年作为国家重点专科项目风湿病治疗立项研究。年,医院和市蒙医研究所共同开展3万人的蒙医沙疗免费体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院还专门成立蒙医沙疗科,在乌达区巴音赛社区建立平方米的病区。
巴图说,希望进一步挖掘、整理有关蒙医沙疗的文献资料,继续贯彻蒙医沙疗法保护条例,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组织召开蒙医沙疗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有关蒙医沙疗法论文、著作,做强做大沙疗产业项目。
三才翻子拳
伸缩如鞭势如澜
▲三才翻子拳进校园
(年列入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保护名录。)
三才翻子拳这一传统武术已传承百年,清末民初,天津南开大学武术教师吴彩云先生所创。我市的刘东贵、赵海滨、张蒙军等人是三才翻子拳的传人。
据赵海滨介绍,三才翻子拳武术的套路不多,共计四趟,每趟只有二十几个动作组成。特点为短小精干、连贯性好、技击性强,且易懂、易学、易练,拳法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快如风雷、气势磅礴,在拳法中体现出劈、砸、豁、挑的威力。打出了疾、弹、冷、脆柔的劲来。三才拳法除了拳法以外还有盘龙大枪、开山棍、三才剑、三才刀。有单练、有双练。其中有过去不外传的操枪法、操刀法、操剑法,其器械运用特点是无花巧姿势,都是直取快攻对手要害,使敌人无法逃脱,一招定乾坤的绝妙招数。
年,赵海滨成立慧文精武堂传承三才翻子拳,先后在市师范附小和慧文女中设立武术课,并在海馨社区、市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传播。
汉字书法(太极书法)
刚柔并济注笔尖
▲汉字书法(太极书法)传承人乔继东(中)展示作品
(年3月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年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项目。)
清末的乔祥炳自幼练习太极拳,将一太极武术的肢体动作与书法结合,尝试独创一种武术书写文化,后经几代人传承、发展至今。
乔家四代人在研究五行执笔法、太极桩式悬空书写法和北方干燥地区的纸面干湿调节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有特色的汉字书写理论,有利于书法初学者进阶。
传承人乔继东积极推广汉字书法(太极书法)应用,在海馨社区、乌达区各社区常年开展讲座,让爱好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汉字书法(太极书法)文化的魅力,并整理了《太极书法三十六字》歌诀于年出版。
十三太保武术内养功
打通经络促健康
▲十三太保武术内养功表演
(年2月列入海勃湾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年3月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年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项目,年李书信被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十三太保武术内养功源于明末万历年间,与六合拳是同宗流传的武术,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在河北泊头镇和内蒙古包头市、乌海市有较好的传承史和习练人群。
传承人李书信介绍,其功法强调身体内部重在锻炼反式呼吸,带动内脏器官运动,增强各器官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脉作用;外部通过五节身体动作,配合呼吸达到“大脑在静、内脏在动”的稳定安静的半睡眠状态,借以修复和调整身体各部的功能。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对习练者有强身健体的效果,也常见习练者对他人的部分疼痛点的按摩也存在一定的疗效。
除此之外
乌海面塑
乌海二人台
传统武术燕青拳
三项在年列入
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优秀的东西总需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历经数百年岁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魅力不减。
近些年,我市出台了包括《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内的多项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今后的发展描绘了新蓝图。
来源/乌海日报
编辑/马蓉
校审/魏婧仪
原标题:《乌海的非遗名录竟多达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