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山西朔州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杨家将故事发生在人地灵的北朔大地。杨家将须眉巾帼,五代英烈,满门豪气。他们喋血扫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千百年来众口皆,世代争颁,广为流传。

杀虎口传说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广武传说

人物类包括“刘邦广武押刘敬”、“杨业四出雁门关”、“六郎点三军”、“光武帝续建长城”、“程不识率军驻北陲”、“毛主席路过广武”等;风物类包括“新广武传说旧广武传说”、“马厩变城池章宗帝巧建三门城”等;军事类包括“李广屈死埋汉墓”、“卫青广武败匈奴”、“汉武帝雁门整军容”、“杨业大战契丹”等;神话类包括“晋景公巧捉狐狸”、“六郎城夜闻马嘶声”等。

释迦塔传说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年),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塔内曾经发现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其中以经卷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这些文物为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木塔内供奉着两颗全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踢鼓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朔州地区的民间舞蹈,尤以朔城区、平鲁区最盛行,流传也广。它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的艺术特点。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解放前,踢鼓秧歌常演的小节目有《打酸枣》、《摘南瓜》、《拉老汉》、《观灯》等。解放后有《落帽》、《单凤朝阳》、《大王惩霸》等。

北路梆子

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附近的忻州、朔州一带。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台

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