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市康保县的土城子镇,在脱贫路上遇到未富先老的难题。这里面临的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也是很多村镇致富路上的拦路虎。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将医养结合的经验引入康保,互助幸福院和镇中心卫生院相继改扩建,昔日的贫困老年人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老有所养”,还探索出了一条村民互助养老的新路。
在张家口市康保县最南端,夕阳下的土城子镇朝阳互助幸福院里,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地方戏二人台。近百名老人围坐在小广场临时搭建的舞台前,看得津津有味。
李晓辉:老人们喜欢这个都外边听戏了。平时在这边下棋、打麻将、玩扑克。当时这是个煤矿就改建了,年6月各种设施基本都齐全了,正式把老人们搬过来。老人差不多平均年龄在60多。
正在活动室中忙碌的是土城子镇人大副主席李晓辉。随她往前走,互助幸福院中十多排整洁的平房相连,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透过明亮的窗户向屋里看,卫生间、火炕和电磁炉等一应俱全。屋外留有一块能种菜的空地。目前院里居住着户共个老人。比起之前村里一贫如洗的日子,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当时那边村里的房有的都塌了。70%到80%是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当时达不到。吃饭穿衣、饮水主要是住房安全这一块影响,老人们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就没有收入来源了。现在大部分老人在这有低保。有劳动能力的还能打扫卫生赚钱,一个月差不多。光伏一直是康保县的主打产业,上百千瓦的光伏收益全部用于院内老人。
今年65岁的李德大爷一年前告别了村里的危房,搬进互助幸福院。院里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现在的邻居就是以前同村的老熟人,让李德很快适应了新生活。
李德:都惯了住这儿,一块说说笑笑都挺好。不用抱柴、打炭了,有暖气安全。有电也很方便,自己做饭。乡医院多时多点有医生过来看病,量量血压。
记者:家里的孩子和亲戚回来了怎么办?
李德:他们就过年回来,客房也能住或者我们家那儿还有一个折叠床。和我们在一块过过年,欢欢喜喜地就走了。
土城子镇村庄空心率最高的村达到80%以上,面临着养老和医疗的双重考验。62岁的刘志果大妈,以前最担心雨天自家的土坯房漏水。谈起互助幸福院这个新家,她笑逐颜开:
记者:我看您一直笑着跟我聊天,精神面貌也有改善吧?
刘志果:比我们在农村好的多。有跳舞的,玩扑克的打麻将的。我种的花儿和菜,啥也不需要操心,照顾得我们都挺好。
记者:用过一键呼叫找咱们院长吗?
刘志果:我也不认字,就给他打电话。腿要难受了弄不了,半夜里给他打电话也随叫随到。不管老的小的都找他!
在朝阳区的帮扶下,院里每间房屋安装了“一键呼”智能养老系统终端机,共套。当老人按下“一键呼”的生活互助按钮,电话就会自动转接到院长手机。事无巨细,张顺英都会逐一安排处理,把老人们当成亲人一样照料。
去年有一个66岁的老人,一下脑梗了都不会动了。隔壁邻居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在张北,40多公里我开车回来。通知他的大队、亲属,连夜把它送到康保县做检查。一看是脑梗,医院治疗了一周,现在好多了。肯定累,但我特别开心!
“一键呼”智能终端的另一个按钮,能与互助幸福院隔壁的镇中心卫生院即时连接。在卫生院一层,医院和卫生院开通的“远程会诊”正进行线上问诊调试。土城子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李强整理着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每周他都会把这些信医院的专家,经诊断后双方对接治疗方案。
通过线上诊治经常交流。有疑难杂症先交流一下,这儿看不了的,我们医院。医院有内科、外科、神经科,总共6至8个科,那次来这儿会诊是12个人。周期性的每半年来一个月,一年来两次,来两个大夫。老百姓在家门口医院专家的治疗和诊断。
在康保县气温低、风沙大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不少老人患有肺梗阻的地方病,因病致穷占到70%。北京市朝阳区挂职干部,康保县委常委、副县长刘镇平回忆,对口帮扶以来,朝阳区曾多次组织专家来康保县开展健康义诊。
有一天我们北京来6个医生,土城子镇中心卫生院排队排到个。我当时跟他们说,哪怕坚持到晚上12点,我们都得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好,最精确地给他确诊。几个医生很负责,到晚上8点多钟终于把这个病人全部圆满地看完了。
目前,朝阳区8所医院与康保县17所医院建立结对合作。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专家也走进康保,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刘镇平表示,未来,要继续推广这种“政府办得起、老人用得上、费用可自给”的村民互助养老良性发展模式。
现在这个15个医院,这次我们逐步地推开一个一个地攻进去。最大变化就是老百姓幸福指数有提高,康保的人民现在逐步也走上了幸福小康之路。下一步还是要加大民生投入,侧重医疗扶贫。
采写记者: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