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善康一样送别两样情巢湖数板山歌和陕

一样送别两样情

——巢湖《数板山歌》和陕北《走西口》的审美比较

蔡善康

内容简介:本文以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和巢湖民歌《数板山歌》为例,通过对它们生成流传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的审美比较,对于同样是传统意义上的送别类情歌,却显示截然不同的格调和情怀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剖析。这种比较研究,对于传统民歌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和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陕北民歌《走西口》最早大约形成于晚清光绪年间,是流传于我国北方陕西、山西两省之间的民间歌谣,它缘起于晚清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的垦荒、经商等移民活动。它的早期形态是曲艺二人台表演《走西口》。作为陕北民歌中的代表性送别类情歌,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称为陕北民歌歌后的马子清,最早将它搬上北京舞台。而80年代后期,在著名歌手胡月的推动下,它开始频频出现在最顶级的舞台灯光下,它的旋律早已传遍大街小巷,为国人所耳熟能详,前几年甚至出现了以走西口为题的戏曲和电视剧。

几乎同时,南方的巢湖流域也流传着一首男女情人送别的情歌,名叫《数板山歌》。虽然这首歌的影响远不如《走西口》那么响亮和广远,但它也确实有着自己不平凡的传唱历史,或许有比《走西口》更早的资历。上世纪50年代初,《数板山歌》就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登台亮相,受到音乐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