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节奏惊醒了梦中人,一句歌词不禁魂牵梦绕;
一嗓子吼出了黄土地的灵魂,演绎出最动人的情深。
00:52“你听过信天游么?”“你知道陕北民歌的特点吗?”
“那你聆听到来自榆林的声音吗?”
在群山沟壑间,在艰难无助之际,陕北人向来以歌声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
这歌声里,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蕴藏着苍凉悲壮但又大气乐观的精神情愫。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终于有了独一无二的称呼——
陕北民歌。
由口耳相传而记为歌谱,由近及远,传到大西北,传到全中国,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
陕北民歌在充满诗情的唱词中,大胆而质朴、浓郁而深沉。
这是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这也是万千群众集体创作出来的一部生活的史诗。
从几十首到几百首,从几百首到几千首......每一首经典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叙事,值得令人再挖掘、再深思。
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次踏进陕北民歌博物馆,便被这里的独特气质所吸引。
这里仿佛就是一座承载并珍藏着陕北人文化记忆的宝藏。
从生产劳动到游乐自娱,从男女情爱到社会斗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歌颂红军到感慨新生活;
音符在指尖跳跃,旋律在耳边想起,揭开了一幕幕尘封已久的故事。
Unit.01
-千年老根黄土埋-
陕北民歌发生、兴盛于陕北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上的世情风物,全部都能成为陕北民歌的歌唱主题。
陕北民歌以题材可以划分为: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
在农耕时代,凡是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或节奏规整的劳动事项,都需要有号子相伴。
“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或即兴编词、或呼喊衬词,速度依劳作事项有所变化。
从而发挥它统一劳动节奏、鼓动劳动者情绪、缓解疲劳的特殊功能。
陕北的劳动号子主要有
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和船工号子
等。
每走一个展厅,都会传来不同的劳动号子声。
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灵的劳动景象,或雕琢、或泥塑,都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中。
其中,《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佳县黄河老船夫李思命编唱的一首船工号子。
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与乐观向上的精神。
一幅幅艰难向前行的画面,一件件古老的捕鱼用具,一本本记录船夫曲的民歌荟萃,不知承载了多少船夫的心酸与困苦,欢乐与难忘。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为“顺天游”,也称“山曲”,是陕北民间生产生活中一种即兴歌唱的山歌。
它的形式十分自由与灵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给众人塑造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和鲜明的形象,令人难忘不已。
猜猜看,下图这个人是谁?
他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的歌王”——李治文。
《拉骆驼》《跑旱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等许多陕北民歌,经他加工在创作,格外增辉。
曾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唱过陕北民歌,且先后为《人生》《黄河谣》《巍巍昆仑》等影视片配唱。
小调
小调是汉族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更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类别之一。
它的传播不受特定社会阶层和具体劳作环境的限制,且题材丰富,因而广为流传。《揽工调》《走西口》《九连环》《东方红》等,早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经典。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社会功能,又分为
生活小调、丝弦小调、风俗小调和社火小调。
生活小调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歌曲,不受任何束缚,随时脱口而唱。
它在不同的人群里有着不同的“形象”,它可以诉说悲苦的境遇,也可以高唱缠绵爱情。
特色的服饰搭配着农耕用具,一阵“复古风”迎面而来,思绪顿时间被拉回到过往。
完美的彰显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风采。
丝弦小调
是采用丝弦乐器或丝竹乐器伴奏的民间小唱。因为流传地不同而分为
“打坐腔”
和
“耍丝弦”
两种形式。
“耍丝弦”即为流传于榆林城内的榆林小曲,距今有多年的历史。
它的曲风细腻秀美,南区北唱,在陕北民歌中另树一帜。相传清康、乾两朝由塞上戌边的南方官兵及民间乐人将某些江南小唱带入本地。
在流传中又采用榆林方言,并不断吸纳陕北民间曲调而逐步形成。
(榆林小曲在有团队参观或带导游的情况下会进行短暂的演出)
“打坐腔”即为二人台,流行于榆林府谷、神木。
曲目多以“四季”“十二月”为句格,咏唱各种生活故事。既可高亢、悲壮,也可低徊抒咏,有独特的鲜明个性。
风俗小调
是在陕北各种民俗活动中随性而唱的各类民歌,风格迥异,极易渲染氛围。不论是酒曲、猜拳调等展现生活中的欢乐的小调,或是祭歌、祈雨调的敬神祈佑;不论是走街串巷的叫卖调,或是哄睡小孩的催眠曲;
都与民俗风情相映成趣,有着极强的音乐穿透力和表现力。
社火小调
既是一项庄重的祭祀性活动,又是一种传统自娱性的广场歌舞。
闹秧歌时所唱的民歌,或以闹秧歌为题材所创作的民歌,都可称为“社火小调”。
是陕北民歌显著特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陕北秧歌的艺术风格奔放、质朴、欢快、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诙谐。
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
更有伞头秧歌、沿门秧歌、九曲秧歌等壮观表演。
其中九曲秧歌又称为“转九曲”多在元宵夜观灯时举行,横竖19行,共盏七星灯。
九曲阵图是由金、木、水、火、土、日、月、罗睺、计都等九个星宿组成。
相传是从姜子牙摆的军阵图演变而来,九城子象征九曲黄河。
Unit.02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闹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陕北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陕北革命历史民歌。表现了人们对领袖的爱戴以及对革命的热情。当陕北地区走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前列时,红色革命成为了陕北民歌新生的土壤。刘志丹、谢子长的名字直接进入了民歌的唱词中。陕北民歌与陕北红军闹革命的历史紧紧相伴,曲风中增添了革命的昂扬气势。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全师生讲话中说:
“民歌中确实有许多好东西”。自此,音乐系师生以“到民间去”的精神为指南,面对面地从陕北民歌手中记录他们世世代代保留在口耳之间的音乐。“鲁艺”师生不仅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为此后数十年提供了可贵的经验。鲁艺第一次大规模陕北民歌采集活动
年2月,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托,鲁艺派马达等一行九人前往绥德、米脂、佳县和吴堡一带慰问保卫边区、河防的将士们。同时也担任着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收集民间音乐的任务。在此期间,采集民歌歌曲近百首。鲁艺第二次大规模陕北民歌采集活动年下半年至年初,由张庚、田方等率领42人鲁艺工作团到绥德分区演出和采风。历时4个月,共做调查和采风66次,收集陕北民歌余首。后来,在陕北搜集到的民间文学材料加以整理中,筛选出多首陕北民歌,编为《陕北民歌选》。标志着陕北民歌从口头传唱到书面记录的第一次转变,是陕北民歌发展历史的里程碑。“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是陕北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它的曲调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
年冬,佳县李有源依照此曲调填写出唱词,表达着农民追求幸福的喜悦心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向民间艺术学习。并利用陕北秧歌剧的形式创作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
同时吸收传统艺术养分,融合新的艺术形式创出以歌剧《白毛女》为代表的大量优秀剧目。
仿黄土高原地质地貌的长廊,嘹亮的歌声在这里回响。
无数年的辗转传唱,让民歌有了沉厚的韵味。
陕北民歌的悠扬,深入人心。
Unit.03
-满天星星一颗颗明-
新民歌让陕北民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典型文化符号。
在它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影视艺术、流行乐、舞台艺术相互结合,迎来又一个发展时期。一件件陈旧的摆件,印满岁月了的记忆。
陕北民歌走出国门、组建国家的第一个歌舞团、成立陕北民歌合唱队.....
穿越回到过去的时代,喜庆、惊喜、欢乐,成为了新的心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生》《黄土地》《悬崖百合》等一批影片问世。为这些影片作曲的音乐家们,都以极高的热情,以陕北民歌为素材,进行了创作。
卓有成效的创作使得陕北民歌的新风采,通过银幕,广为传扬。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给艺术家们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创作空间。他们为陕北民歌在新时期的发展,创作改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从甜腻柔媚的音乐到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在歌坛刮起,陕北民歌的创新从未停止。
Unit.04
-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陕北民歌陆续走进影视剧、音乐剧、走上歌手大赛、选秀舞台;
开始录制音乐节目、拍摄MTV、灌制唱片,培养出了大批新的民歌手。
从而掀起了一股“原生态音乐”的热潮,迎来又一个春天。
陕北民歌从草根文化登上了大雅之堂。
也带着一身土气风尘仆仆地涌入了城里人的生活圈子。开始在城市的酒桌前、KTV包厢、舞厅等娱乐场所异化着、发展着。
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峁之上;定边道情皮影戏的有趣深受群众的喜欢;说书里总是藏着鲜为人知的传说与故事。
陕北民歌沿革大事记,一一记录着陕北民歌的的重大事件。
时空隧道里演绎着气势恢宏的陕北大秧歌,举止投足尽显豪爽。作为中国各民族地区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蕴藏丰富,传唱于海内外。
不仅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更在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北民歌博物馆里,用乐器、声音、文字、图片、书籍、人物、故事等,全面将这份沉寂在黄土地上充满生命活力的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完美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文化元素,始终是激发当代音乐家创作灵感的催化剂。
在不竭不息的启迪下,经过创新又可以在歌剧、舞剧、合唱、等作品中寻觅到陕北民歌的优美声影。
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历史潮流中,陕北民歌文化永不朽!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