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吕梁山河多娇
——访国务院参事、著名文化与生态经济学家、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
7月10日,由国务院参事、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总顾问、著名文化与生态经济学家、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中国风尚频道总监张一帆带队的“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采风团走进吕梁。
在当晚召开的座谈会上,李正印书记向采访团成员介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为忽培元参事颁发了专家顾问聘书;忽培元参事向我市赠送了其著作《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江,浩海》和书法作品“红色丰碑”牌匾。
7月10日到12日,忽培元参事一行先后参观了石楼县“天下黄河第一湾”、红军东征纪念馆;方山县北武当山及其周围环境绿化情况、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临县碛口古镇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临县南圪垛村、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居;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绥司令部旧址。忽培元参事对我市在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参观过程中,忽培元参事还对沿途的生态建设进行了仔细察看和详细询问,并对我市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的做法及成果频频点赞。每到一处,他都留下墨宝,对老区人民寄予美好期望。
市人大副主任梁来茂,市政协副主席闫广聪,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薛波,市新闻办主任彭斌等陪同采风调研。
在参观间隙,《吕梁发布》独家专访了忽培元参事。围绕“红色吕梁与绿色吕梁”这个主题,忽培元参事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具体请看专访实录:
贺丽云:
通过这两天参观,您认为吕梁在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做得怎么样?
忽培元参事:
吕梁各地都建立了很好的纪念馆,特别是一些遗址包括住过的旧址,比如石楼的红军东征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临县南圪垛村,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居,兴县晋绥革命纪念馆、晋绥司令部旧址,方山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等都很好。而且不光是对房子保护得好,里面的一些内容也是经过调查研究的,展示得很好,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这体现了吕梁老区人民和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这一届党委、政府对红色文化、党的历史和革命遗址的重视;特别是党员教育方面,吕梁把11个点确定为党员教育基地,这个非常好。我走过好多地方,但像吕梁这样重视红色革命文化的挖掘、宣传的还是不多,这也体现了老区现任党委、政府的思想境界,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很好的践行。
贺丽云:
您认为吕梁在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方面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忽培元参事:
这方面需要整合一下,梳理一下。一是按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三个时期进行归类,排列一下;再者就是在讲解、宣传展示的内容上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同时,从红色旅游角度上讲,要有所包装和整合,需要有一个组织系统来管这个事。通过组织管理,把红色文化的展示提升到更高的主题层次上,我觉得在这几点上可以做一些工作。当然,吕梁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说旅游方面,已经从一些旅游的主题词呀,宣传广告语的提出到全域旅游的初步构想和积极推动。将来可以把红色的、自然的、农耕文明展示这三块结合起来发展。
贺丽云:
首次走进吕梁,您觉得吕梁在绿色生态保护方面做得怎么样?
忽培元参事:
我曾多次路过吕梁。在我印象里,以前的吕梁山上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这次却让我刮目相看!尤其是参观石楼天下黄河第一湾时,看到周围都是枣树林子,很惊喜。还有一路上所看到的绿化成果,令人震惊!吕梁完全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吕梁和欣欣向荣的吕梁!而且不光是面子上绿化了,山角旮旯里也都是绿色!特别是还有些“四季常青林”,冬天也能看到绿色,这是吕梁的一个特色,这是感受非常强烈的一点。
贺丽云:
在绿色生态保护这一块,吕梁还可在哪些方面做文章?
忽培元参事:
这块就是要把绿色建设和展示结合起来。比如说方山北武当山,绿色非常集中,绿色已展示。还有些地方,人还没到,但风景非常好,可以把这些地方开辟成旅游景点,搞一些采摘呀,体验呀,休闲度假呀等项目。把农民废弃的窑洞整理出来,租赁给旅游者居住,或者作为文化人的休闲、创作基地。尤其是农民废弃的窑洞,特别好,这方面可与绿色建设和展示结合起来,就是古村落与旧村庄、旧窑洞的整治,大有文章可做。昨天参观临县南圪垛村后对我启发很大。他们搞得非常完美!把红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和绿色建设密切结合,融为一体,这个典范就是一个示范,可以在类似地区大力推广!
贺丽云:
您认为碛口古镇这个旅游景点目前的开发效果如何?
忽培元参事:
我看了以后,发现当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古镇建筑恢复和古镇风貌的保持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做过调查研究。通过与碛口街上三位老人谈话,我觉得碛口现在的问题是“火不起来”。过去之所以火,是因为过去的交通是以水路为主的,船只运输非常繁忙,作为一个非常大的商贸集散地,它是靠商业的提升和带动火起来的。
贺丽云: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它再次“火起来”?
忽培元参事:
今天这个古镇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要从这里找源头。因为它曾经是一个商贸繁华的古镇,又是一个码头古镇文化的活化石。今天,水路萎缩以后,在旅游中展示它的文化就成为一种新的亮点和新的内生动力。这个文化就是黄河文化,码头文化和商业集散、地域、民俗文化总和的一个打造。这样注入文化的活力,碛口就可以变成旅游的热点。现在交通改善了,跨境旅游尤其自驾游成为一种时尚。吕梁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再加上红色文化的点非常多,在这个上要大做文章,把文化元素注入古镇并展示出来,就会实现复苏,出现新的繁荣。
贺丽云:
那么,对于碛口来说,如何为它注入文化元素呢?您认为具体应该怎么做?
忽培元参事:
我认为碛口古镇应当搞以下几个系列:
首先是博物馆展示系列,就是展示古镇历史的博物馆,比如碛口码头文化博物馆、碛口黄河运输发展史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博物馆不一定很大,可以由政府牵头建设,也可以是私人收藏品的展示,还可以把碛口周围的甚至外省的也都吸引进来,形成一个集中展示场所。
再一个就是影视参观和播放展示系列,这个至少要有三大片。一是关于碛口历史的电视片,就是那种纪实性的。二是关于反映碛口故事的电视剧。三是反映民间故事的小电影,就是那种40分钟放一个的。这三大片形成以后,分布在古镇的若干点上,比如昨晚我们住的那个福顺德客栈就可成为一个播放点。
第三个系列是饮食文化系列,要把我们山西沿黄河的(不仅是碛口的)各种名特小吃,各种土特产品,各种农民的家常便饭集中到这里形成“一条街”或者什么“大院”,这样就形成了山西黄河小吃系列展示。
第四个系列就是一种服装的演变系列。这个可以有博物馆,可以有电视片,还可以有售卖的店铺,比如毡窝孑,船工的汗褂褂和鞋帽等服装系列开发,既可作为旅游产品,又可作为老百姓日常穿戴。当然,要有提升,要加入现代元素。
第五就是民间艺术系列,比如把吕梁十三县(市、区)的说书人和其他艺人集中到这里,修一个曲艺馆,里面有大型秧歌演出、“跑旱船”、“说书”、还有唱民歌的、说快板的、“跑小毛驴”的,“二人台”,热闹得很,游客来了足够看三天,不然来了也白来,留下好多遗憾!
贺丽云:
您认为搞这么几个系列会有什么预期效果?
忽培元参事:
搞这么几个系列目的是让文化落地,让游人眼睛一亮,大吃一惊,让他们觉得碛口有这么多可看的,亮点这么多。这样的话艺术家、普通旅游者、专业团队的考察者、采风团等都愿意来。如此一来,还可以办短期艺术培训学校进行艺术培训。比如我们今天在碛口街上看到的来这里写生的,画画的,学唱歌的,可以给其提供吃住,提供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唱歌的有民歌专业歌手教你唱,有教材,跟你形成一个固定的联系,进行艺术培训。这样一来,所有画画的,学唱歌的都在这里有落脚点,有人管理。等一系列产业开发出来后,文化不但会落地,还会生根开花了,还要结果。这样的话,碛口就会出现第二次振兴和繁荣,这个繁荣一旦起来,就再萧条不了了。
贺丽云:
为什么这样说呢?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忽培元参事:
因为这种新的振兴繁荣是成长的,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对历史的乡愁的思念和顾盼以及人类对过去的反思,好多好多元素和内容,都能在这里找到。同时,碛口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旅游大亮点,还可以带动起周围来,形成一种辐射效应。我就谈这么多,仅供参考。
贺丽云:
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并为我们吕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