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陕北民俗文化品诗赏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东尽黄河,南接八百里秦川,西连河套,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本文将从陕北的民歌、舞蹈、文化等方面来介绍一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陕北文化。

01打腰鼓

提起腰鼓人们自然想到安塞。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谓,它于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漂洋过海到外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荣盛全国,震惊全球。

02闹秧歌

闹秧歌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陕北秧歌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

03唱民歌

陕北民歌流传悠久,语言朴实,节奏自由,粗矿激昂,奔放豪迈,悠扬动听,旋律简单,生动形象,是人民群众的诗歌式创作,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加工、整理的一种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的种类较多,有优美抒情的的山歌,深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秧歌、酒曲、榆林小调、二人台及革命歌等;从内容上讲有诉苦的,有爱情的,有歌颂的,是人们中间土生土长的民歌,是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回音。

04踩高跷

踩高跷一般是新春之际,大型的庆祝活动及耍社火时在街道、广场上进行表演。

表演时在演员的两条腿上各绑一根一米左右长的木棍,演员身体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只有几平方厘米的木棍底端,因此表演时保持平衡是十分这重要的。

05搬水船

搬水船是反映在黄河渡口上的故事,一般是在晚上大场子结束后或者白天大秧歌在过街时进行表演,有时与戏剧相结合被搬上舞台。

通过演员的引船、推船、停船、拐弯等惟妙动作真的像在水中行驶一样,优雅欢快,同时也用唱歌、说快板、独白、对白等形式进行逗趣取乐,整个场面充满喜剧色彩。

06打花棍

花棍也叫“浑身响”或者“霸王鞭”,主要流行于延安、富县一代。

花棍用木棍制成,一般长近四尺,粗不过一寸,花棍上凿有很多空槽,槽内装有二至四枚活动的麻钱或钢环,为了美观染成花节状。

07跑汉驴

跑毛驴,民俗又称“赶毛驴”。因为毛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人们自然把它引进群众文化生活领域之中,并一代传一代延续下来。

跑毛驴不仅“跑”红了黄土高原,它“跑”到了省城西安,“跑”到了首都北京,“跑”出了国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08耍龙舞

耍龙舞也称“耍龙灯”,历史悠久。它源于皇帝时期,传说当时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由人扮演龙的形象,耍舞龙的习俗,通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终于形成了今天人们喜欢的民间舞蹈。

一般是新春正月、大型庆祝活动中在街头或广场上进行表演,耍舞龙开始由一名有一定武术的人手举红色圆珠球指挥“龙”,使它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一会儿腾空跃起,一会儿盘旋欢贯,一会儿猛冲直插,灵活奇巧,善于变幻,好似波翻浪涌,场面气势雄伟,热闹非凡。

09耍狮子

“耍狮子”民间也称“抖狮子”、“狮子舞”。耍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南北朝,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狮子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被人们称“百兽之尊”。

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妖,所以人们在举行一些节目的活动中将举上画好的的狮子进行庆贺,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耍狮子。

10吹唢呐

陕北唢呐经过多少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陕北的一种不可断裂的传统习俗,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低位,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

吹唢呐着,民间也叫“吹鼓手”或“吹手”,是陕北人民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无论城镇还是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上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11说书

陕北说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喜欢的一种文化活动,毛主席也很喜欢陕北说书,在延安期间曾听过著名说书人韩启祥的说书。

书匠艺人们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那些迷信活动逐渐被破除。

12剪纸

汉唐时期民间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首饰,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者故事人物,贴在窗户或者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的作为礼品装饰或者刺绣花样之用。

陕北剪纸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获了大奖。安塞剪纸并集成大型画册,深受外宾的欢迎,年该县被国家文化部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11.html